智能地管理SD-WAN最后一英里

注:本文是以网络架构师Matt Conran视角来介绍如何智能管理SD-WAN最后一英里

提供全球SD-WAN与本地网络非常不同。本地网络为端到端设计提供完全的控制,支持低延迟和可预测的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仍然存在停电和电压不足的问题,但您可以控制并可以通过适当的可见性进行相应的故障排除。

因此,通过全球SD-WAN,管理中间英里和最后一英里,更具挑战性。大多数SD-WAN供应商无法控制这两个部分,如果这两部分做的不好,会影响应用程序性能和服务灵活性。

特别是,SD-WAN设备供应商经常忽视管理最后一英里的问题。以前在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的时代,提供商承担着管理最后一英里的责任,但对于SD-WAN不再是这种情况了。对于许多全球SD-WAN来说,管理最后一英里是一项挑战。

管理中间英里

正如你所知,互联网连接由三个部分组成:从客户端到ISP端(第一英里)、中间英里(称为Internet核心)以及从目的地ISP端到客户端所的最后一英里。

中间英里包括自治和互联网络,所有这些网络都有不同的业务目标。在经济学领域,流量与金融交换和ISP路由包耦合在一起。遗憾的是,其他可能更适合应用程序性能的指标没有被考虑。而这可能会导致不可靠的端到端连接。在某一天,您的互联网流量可能跳得很少,但第二天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反弹。对于这种情况,你无能为力。一个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将中间英里私有化。这个方案对延迟,丢失和抖动提供了严格的要求指标。

全球独立骨干网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基于云的提供商,如Aryaka和Cato Networks,提供全球骨干网。此外,Mode还提供可与任何第三方SD-WAN设备配合使用的全局主干网。

管理最后一英里

在以前的顾问工作中,我不得不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出一个全球网络。有链接的问题,我不得不向总部(设在香港的ISP)申请一张紧急机票。

首席执行官(CEO)规定的截止日期很紧,并希望在同一天晚上关闭机票系统,而对于细节问题并不关心。我在伦敦的总部,而香港和我有时差(香港要早8小时)。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夜晚。

无论我受到怎样的挫折,至少我知道SD-WAN设备供应商有责任保持最后一英里的连接。在某种程度上,我可以提供帮助,但基本上故障排除不是我负责。

更多网站即更多ISP

每个站点都需要一个ISP,而管理最后一公里会让人头疼,即使对于最有耐心的人也是如此。每个ISP都需要新的关系,语言,文化和流程。

根据ISP的规模和位置,我可以指派一个人来指导我完成整个过程,并将此人作为未来问题的联系人。一个高效的网络工程师需要为每个ISP构建过程快捷方式。但当那个人离开或流程发生变化时会发生什么?

我在最后一英里看到的问题

我还没有看到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监视和管理最后一英里的运营商和提供商通常受边缘设备功能的限制。

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个标准的第3层设备,它使用一些简单的度量,如internet控制消息协议(ICMP)请求/响应。ICMP请求/响应在堆栈中非常低。它忽略了一些与性能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将有助于确保应用程序高效工作。

当某些事情开始出错时,运营商和提供商们对链接的特性缺乏了解,例如由于接口拥塞而导致链接速度减慢。许多最后一英里管理提供商只专注于检测线路故障,这对改善链接速度并没有什么意义。

运营商和传统的最后一英里管理提供商像Experio管理从客户路由器到ISP的线路,他们不会检测到问题,也缺乏对ISP上游连接的可见性。

最后一英里管理选项

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Aryaka可能是第一个引入最后一公里管理的独立全球主干服务行家。他们的服务监控从客户地点到Aryaka主干道穿越Aryaka所有的隧道。

互联网流量是局部分配的。然而,这意味着他们只管理站点到站点的通信量。如果ISP由于路由或QoS问题而出现故障或减速,则Aryaka不会检测到这一点。

Cato最近宣布了一项新服务,以克服这一差距。Cato Intelligent Last-Mile Management(ILMM)服务将解决上述问题。Cato管理从客户端到Cato PoP的最后一英里。两种类型的流量都通过隧道传输回Cato的PoP并从那里将流量分离出来。

简化最后一英里管理的能力是全球SD-WAN部署的重大进步。对于每种网络设计,我都尽可能地简化,同时保持足够的控制和可见性。

原文链接:
https://www.networkworld.com/article/3322505/sd-wan/getting-smarter-about-managing-the-sd-wan-last-mile.html


  • 本站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SDNLAB立场。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SDNLAB,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转载须注明来自 SDNLAB并附上本文链接。 本站中所有编译类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编译工作遵照 CC 协议,如果有侵犯到您权益的地方,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文链接https://www.sdnlab.com/22748.html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SDNLAB君 发表于18-11-2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