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gping Lin:Mobile CORD

大家好,我是Pingping Lin,我在美国硅谷工作,今天我讲一下Mobile CORD,大家知道什么是CORD,就是把它变成一个数据中心的样子。

今天我大概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第一,什么是M-CORD,第二是M-CORD Architecure,第三个Milestone,再介绍一下M-CORDmini,最后一个是当前的状态。

在M-CORD里面,我们和AT&T等运营商合作,他们告诉我们他们的痛点是什么,基于需求,我们来思考如何设计5G网络。还有就是和厂商们,比如说airhop等等,我们用他的测试仪对M-CORD进行测试,一台测试仪我们要模拟几千台手机进行性能测试。第二排在可编程的视频这块我们有一些合作,比如说和谷歌、英特尔这些都是我们的合作厂商,还有在网卡上做智能处理的公司,都是我们M-CORD的合作厂商。

我们为什么要做M-CORD呢?这是一个来自AT&T的数据,在过去五年中,大家都知道无线手机设备,无论是通过LTE,还是通过WiFi,出现了无数的智能终端,数据的流量也很大,大家可以看到,即使投入了5个Bilion,5G到来的时候,我LET设备也做支持的话,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钱去买EPC设备。

所以,我们公司的想法就是我们想做一套开源的个人和第三方都可以加入进来,加入到移动环境中来,在上面开发一些Services,或者你自己部署一下M-CORD,在一个临近的数据中心里面。这样的话,手机用户的很多设备上网,我们可以保证带宽和速度。下面的每一条会逐步展开讲一下,比如说我们会对大的客户进行定制化,这是在当前的网络中不支持的。

我们要做的事情主要分三部分,在SDN里面,我们的控制器是集中的,这样的话,我们对资源的调度优化会比传统方式要好一些。所以,对资源的利用率会更高一些。我们现在有WiFi和LTE,既然手机同时支持,我们为什么不用其一呢?所以在我们的实现中,我们的用户想开一个视频,视频开两个流,一部分走LTE,一部分走WiFi。

还有就是它对所有的CORD进行分析,CORD是一个技术平台,如果上面运行这些Services,还有一个入户的,这样的话,M-CORD就是移动的,所以我们有三个CORD,加上一个A-CORD。

第二个方面,主要是QoS方面,现在无论是AT&T还是中国移动,都是直接提供服务给个人,比如说买一个大型的活动,学校并没有对用户有所控制,但是在固网中,我可以看到自己学生的流量。我可以给大的企业控制一些控制器,他们自己可以做监测,必要的时候,他们可以购买一些Services,现在想购买Services需要给运营商打电话,说我想买几个Services,几个月之后交付给你。就像APP里面,你购买应用一样,企业的主管可以检查有哪些Services可以用,点击一下应用到我的网络中来。

第三个想法,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因为这个平台是一个开源的,基于普通的X86服务器加上一些开源的软件,你也可以用开源,也可以在厂商那里买闭源的,没有关系,平台是开放的,就像一个组建可以任意替换,它的CORD成本非常低。我们目前可以在当前的核心EPC当中部署端到端的服务。

右边是普通的Services,上面是交换机,上面是ONOS,负责所有物理的硬件的OpenStack一个连接。蓝色的模块是业务编排平台,辅助所有的业务、定义还有启动。

最后一个方面是Mobile Services,因为我们说了,建立端到端一整套的Mobile系统非常容易,非常便宜,所以我们可以在更多的数据中心里面部署,比如说在朝阳区,我们可以在朝阳区的机房里部署一套非常方便。既然你部署的点离用户这么近,我就可以在这个后面做很多的Mobile地址的服务,比如说有计费等等。

左侧展示了当前的网络,大家都熟悉,我就简要带过。右侧是我们一个新的架构,我们把基站分成两部分,一个是RRU,另外一部分是BBU,RRU和BBU可以在任何层上切割,比如说一层和二层之间,或者二层和三层、三层和四层都可以灵活的切割,根据你自己的需求。RRU那部分还是以物理的形式来跑,切割下来的软件上面,分离开的软件上面按照BBU来跑,是虚拟化的,相当于一个NFV的功能。再接下来,我们把SGW、PGW进行数控分离。

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呢?很显然,因为我们都虚拟化了,数控分离了,因为是中央控制的,所以调度方式比以前灵活很多,利用率会提高,最主要的就是我可以非常省钱。如果你想做一个新的服务的话也非常容易,你只要在上面添加新的服务就可以了。

来看一下Architecture,最底下是一堆硬件,里面跑所有Mobile环境下的NFV,比如说BBU等等。从物理层面来讲,手机接入进去,上面是OpenStack,要看NFV需要做怎么样的隔离,是不是能达到需求,这个都可以灵活选择。ONOS是提供所有的编程,最上面的是做业务的编程。只要启动XOS,你事先的都可以启动起来了,一旦这套系统起来之后,你的手机就可以通过它上网了,非常方便。

刚才提到的功能已经在这个版本里实现了,左上角有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我可以给大的企业客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让他们监测,简单的修改网络,这个结构跟刚刚的图片差不多,在今年3月份已经把它做出来,在ONOS展示过了。

介绍一下其中一个Demo,这里有两条,红线和蓝线,红线就是我们现在的Mobile Network,它要通过基站走到核心网上去,如果我们在临近用户附近的机房,可以给它布一套M-CORD的系统,如果检测出来这个用户想拍一个视频,而附近的机房就有,我就直接反馈给用户。

这是第一个版本的合作,厂商大概有五个,以后我们的合作厂家会越来越多,你们大家可以逐渐看到,这是在youtube上的链接,你们可以去看一下。

在今年10月份我们展示的,特点是端到端的切片,它的执行功能是放在BBU里的,视频里展示的是根据手机来划分的,一个手机我给它不同的带宽对手机进行分组,将来可以根据手机应用来进行划分,这一组应用,比如说我都第一个,第二个手机应用我走第二个slice。

再简单补充一下,大家可以看到,这两个手机,左侧写了30兆,右侧写的10兆。如果我们在接入网这一块对手机进行控制的话,我给第一个用户承诺了给你30兆,给第二个用户承诺给你20兆,可以看出来这两个手机接入同一个基站,可以提供不同的服务。第二个手机只达到了10兆,因为在我们的核心网EPC方面有瓶颈,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负载已经很高了,接启动EPC的第二个Slice,然后把第二个手机迁移上去,因为启动了两个EPC,第二个手机从10兆就会变成承诺给用户的20兆,这样就会保证端到端的传输。

在这个demo中我们做了Slicing,增加了端到端的测试,这是第二次展示时的合作厂商,其实谷歌也在里面。

接下来介绍一下M-CORD Mini,因为我们是一个开源的公司,大家可以经常去访问我们的公司,大家说既然你是开源的,我们能不能自己拿过来建造一个呢?你们只需要几台Services这么简单,又有OpenStack的软件。这是第一个需求。第二个需求,有些人想自己在上面写Services,还有我们做展示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小的Mini的话,就可以满足三方面的需求。

这就是我们的目标,这个小的M-CORD Mini也拥有了M-CORD所有的功能,比如说数控分离,加上虚拟化,还有切片的功能,对RAN的、对EPC的功能都有。然后再加上ONOS、XOS、OpenStack等等,这是Mini的场景。

你可以只用一台RRU,如果做聚合的话,就加上WiFi的设备,最少我们用一台服务器就可以搞定,但是我们里面还有一个OpenFlow交换机,我们的M-CORD Mini就想把所有的特点都放进去,让你感受到比如它是怎么构成的,是怎么工作的,这里面拥有了整个版本,只不过是性能没有那么高的版本,但是所有的功能是全的。

再看一下M-CORD Roadmap,对于RAN来说,监视和分析是必需的,在这里有一个不同的点,我可以对RAN进行分层,RRU、BBU,可以在不同层之间切开,根据你自己的需求,可以一部分留在基站里面,一方面放在虚拟化的功能里面来跑。所以,它俩一结合,就变成了end to end。我们把这两个网关全都删到,替代的是OVS,然后加上SDN,就像电脑接入一个WiFi就上网了,非常简单,这里也几乎是一跳就可以上网,因为LOT的设备连接了基站和天线,再接下来就是一个OVS的网关,非常短、非常快,没有隧道,计算资源非常少。

M-CORD Mini是为了敏捷开发,让大家做做实验尝试一下,还有我们做展示的时候大家也可以体验一下,方便我们携带。

最后介绍一下目前的状态,刚才说了,我们要做很多功能,打绿勾的是已经完成的,红勾是正在进行当中的。Network Cookies这些是正在做的应用,RNA、CN等等这些都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做的几个重点,比如说可编程的视频,还有MME是和谷歌合作的项目,这三个模块将在明年的2月底发布。EPC我们两三周前做了一个发布会,公布了一个开源版本的EPC,代码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大家就可以下载了。在开源的框架里你可以运行开源的软件,也可以运行闭源的软件。
因为M-CORD是一个开源的软件,我们CORD是一个开源的平台,所以个人还有第三方公司都可以加入进来,欢迎你们加入我们!


  • 本站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SDNLAB立场。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SDNLAB,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转载须注明来自 SDNLAB并附上本文链接。 本站中所有编译类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编译工作遵照 CC 协议,如果有侵犯到您权益的地方,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文链接https://www.sdnlab.com/18220.html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SDNLAB君 发表于16-12-0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