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校正】毕首文:SDN激发广域网新活力

各位嘉宾下午好,非常荣幸站在这个舞台上。作为一个产业界的代表,我今天带来的主题是SDN激发广域网新活力。刚才几位技术专家及同仁在技术层面上作了一个比较深入的阐释,在我的演讲里面,我将通过几个案例,让大家看到新华三集团在整个SDN领域里的投入及实践。

我们都知道,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每天我们面临的新生事物、新的技术,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SDN从2006年出现到现在的广泛化得到认知,在未来可能会形成一个风靡全球的创新型的技术,我们说它本身不是一家之事,不是某一个客户、某一个厂商的,应该是覆盖整个IT界的。同时,SDN也是在整个生态构建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SDN是不是一种完全颠覆性的技术呢?对传统网络来讲,其实不是,为什么这么说呢?SDN实际上是基于传统经典网络优势基础上,再对其进一步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证明SDN本身存在的价值。

现在有很多新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等广泛出现,这些新生事物和新技术的出现,对传统网络的诉求越来越多,网络如何对上层的业务做很好的匹配和适应,这个要求其实是很高的。所以,我们强调,所有的技术都应该与业务有相关性,业务应用出现之后,才拉动了技术的发展。产业和技术二者是相互交互、相互影响、进而相互推进的。新华三从2012年开始启动SDN的研发投入,2013年发布了第一款分布式数据中心SDN交换机,到今天五年的时间,通过技术的积累以及产品的迭代开发,一步一步将SDN扎实向前推进。

这里面我们讲一个案例,上午在主会场里面,王总也讲到的,这个案例是上海电信LSN的案例,上海电信包括中国电信致力于推动在整个区域的信息化智能服务、云网融合。这个理念推出主要是为了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企业提供一个智能化接入的方式,实际上就是运营商对城域网DC转型的改进和探索。

这种探索其实就是一种转型,对于传统的运营商来讲,主要的优势是管道资源。如何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通过一些新的技术提供给更多的中小客户或者中小企业,让他们享受到专业的电信化的服务,从网络到信息化系统,甚至一直到桌面应用的“一站式”的体验,实际上还是要有新的技术引进来实现。

这些服务的提供,就需要利用SDN技术对网络系统进行相应优化。这种技术引进之后,就能够实现让企业用户按需自助开展业务,同时大幅度降低这些企业本身信息化建设的投资。

我们统计了一下,平均一家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投资大概在130万左右,通过这种LSN模式,企业仅需一个网络接口就可以自助开通所有相关的应用,包括到桌面的服务。这种方式下每个企业每年只需要三万块钱的运营成本。

LSN通过SDN技术带来的优势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对电信自身而言,转型迈出实质的一步,加强了对企业客户业务上的黏性,这是在传统的模式里不存在的,传统模式里更多是管道性的资源。第二个层面,对于最终企业用户,不需要高昂的成本搭建信息化建设,也不需要配备专业化的人员进行日常运营和维护,在建设和维护成本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这种模式跟传统的公有云供应模式有什么不一样呢?企业通过自助平台,除了开通计算存储网络资源之外,还可以将自己的整体信息化系统,比如说监控、IP电话,以及邮件系统,一并在LSN平台进行开通,真正实现一站式自助服务。

在上海,今后需要建70个左右的LSN边缘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还可以通过SDN的模式进行相互间的备份,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保障。到现在为止,我们这个项目做了几个月的时间,有近百家企业已经进入到LSN平台里面。后面会有更多的用户会接入进来。

五年时间里,我们的SDN解决方案基本实现了全行业、全场景的覆盖。其中包括一些传统行业,比如像电力、能源、交通等,另外也有新兴的行业,比如说像互联网、BAT。BAT数据中心里面70%左右都使用了SDN技术;包括一些转型的企业的网络建设,实际上都跟新华三在SDN领域里的解决方案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时间有限,不讲很细节的技术。新华三在整个SDN解决方案的商业化进程里面应该是走得比较快的一家,我们在DC、园区里面,都有一些成熟的比较稳定的商业化的落地, 刚才案例也有提到,我今天重点讲当前的热点,广域网SDN解决方案。

传统的广域网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更多是一种管道型思维,在传统的广域网链路里面跑的是综合性、混杂性的流量,对于用户来讲,实际上无法区分在这些流量里究竟有哪些业务流动,这些业务不能做一个清晰准确的梳理,这是面临比较大的难题。

传统网络在承载这些业务的过程里,实际上是被动承载,由协议驱动的,我们更多的是采用协议或者流量工程相关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半智能或者人工界入的模式来驱动这些流量。

同时,后期运维的时候,客户对整个流量没有一个全局性的视图,更多关注设备本身或者链路。在整个管道中跑动的流量究竟是什么,每种流量运行的状况如何,实际上很难看清楚,这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广域网SDN解决方案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的问题。

当走进SDN时代的广域网,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从纯粹的管道型思维,向应用驱动转型,我们更多的关注上层的业务和应用。

其实大家都清楚,从目前来看,任何的客户在底层中的设备部署,包括他在整个运维和管理过程中对于底层网络架构的关注度已经是逐渐的在淡化,更多的关注在整个网络中,包括整个全局建设过程里,业务的运行状况如何。

广域网SDN解决方案让我们从传统的协议驱动、管道思维转向从应用出发,更加关注用户应用体验;从网络被动承载,变成一种主动性的对上层业务进行感知,进行匹配和适配。

如果想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对整体的业务和网络之间要打通,需要通过SDN的Controller,对上层业务有识别,能够细分出来,知道是什么样的业务,需要对整个业务进行深度的检测分析。

业务识别出来之后,它并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流向,业务是混杂的。就像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不一定很恰当,你看到的是一束白光,其实里面有七色光,你很难用肉眼分别出来,中间还有相互交杂的边界,只有梳理出来,才能使管道和链路中传递的业务流清晰有序。

两者具备之后,才能对它进行相关的策略部署和下发,我们的Controller有识别、有梳理,同时能够实现上层业务和底层网络二者之间的黏合,二者之间有一个比较良性的运行状态,为客户提供一个全局性的视角。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往往不能预判定一个网络,特别是底层网络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需要什么东西?需要一个历史经验的积累。我们将来可以做到一点,我们可以基于应用的历史数据,来进行故障的模拟判断和推演,判断出有可能在业务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前通过这种问题的判断之后进行策略的部署和下发,这也是SDN时代的WAN跟传统WAN的一个典型区别。

我们说了思路有转变,从协议到应用二者之间进行转变,这就是我们未来在解决广域网传输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下面我跟大家介绍一个案例,某省气象局广域网项目。这是一个升级网络,涉及到很多老设备,也有新建设备,为什么要升级和改造呢?为什么要部署SDN呢? 4月份的时候,该局新上一套CTS系统,CTS是国省两级系统,每个局点实时采集的气象数据均需要通过该系统经过广域网进行回传。这个系统要求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链路的保障性很强,属于关键业务。

这个业务是每一个小时传一次数据到国家局,每10分钟就传一次数据到省局,大家可以想像这个业务如何关键。在该系统所承载的广域网上,除了CTS系统之外,还运行了大概十几种业务,多种业务混跑导致关键业务很难实现精细化保障。为了保证可靠性,原有广域网选用的是双出口、双链路,但是,运维平台仅能监控自有设备端口的状态,无法判定相关的业务流量在广域网中运行的状态究竟是好是坏;能监控到整体流量在设备节点的状态,但是不能看到某个业务是否有问题,因为区分不出来。客户曾经出现一次断网事故,当时其中一个链路出了问题,我们知道通过传统的路由模式是可以切到另外一条链路上去的,但是恰巧赶上另外一个链路也出问题了,结果就是业务中断。断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条链路出问题,而且没有预警,第二条链路再有问题的话,就将无法及时有效进行补救,最终业务必将中断。于是,客户启动了这次改造,引入了SDN的解决方案。

首先,通过SDN方案,我们把十几种业务做了一个细分,特别是CTS业务是一个很关键的业务,我们对这个业务的保障匹配最高级别去关注。区分之后,我们对业务流量进行了梳理,这样的话,使用户能有一种什么感觉呢?客户看到的不再是一种黑箱操作、链路上混杂流量的传递,而是有一个全局性的视图,可以看到CTS的业务在哪条链路上跑。传递的过程中,如果在某一个点位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反馈信息,监测整个链路的状态和业务运行的状态,如果有问题的话,Controller会主动将一些相关调整的策略下发到相关的设备和业务系统上。通过这种模式,就比较有效地保证业务的平滑和顺畅地运行。

以上案例其实不复杂,很简单,所以我们说SDN这项技术不是颠覆性的技术,它一定要依托于传统网络的优势,去发挥它的最大优势,才能证明它的价值。未来十年,SDN是一个爆发点,也许未来3—5年,SDN WAN也是一个爆发点。

在将来,无论是新的技术发展,包括物联也好,包括商业智能也好,包括SDN也好,实际上都会更多的提供对上层业务应用的感知能力,另外重要的是强调基础网络的智能能力。在未来的十年之间,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我们的标准组织,和我们的友商,和我们的客户在一起,能够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和良性的循环。
非常感谢大家!


  • 本站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SDNLAB立场。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SDNLAB,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转载须注明来自 SDNLAB并附上本文链接。 本站中所有编译类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编译工作遵照 CC 协议,如果有侵犯到您权益的地方,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文链接https://www.sdnlab.com/18175.html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SDNLAB君 发表于16-12-0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