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公司裁员潮:“危机”里的“机遇”

2023年刚过一个月,全球科技公司就有超9万名员工被裁,其中包括微软、谷歌、亚马逊、IBM、Meta等科技巨头企业。再加上去年末的一波,仅是近几个月已经有超过10万人失业(亚马逊裁员18000人)。根据裁员信息统计网站Layoffs.fyi的数据,去年,1024家科技公司共裁员159766人。

巨头公司纷纷“沦陷”

自 1 月 1 日以来,亚马逊(裁员18,000人)、微软(裁员10,000 人)、Salesforce(裁员8,000 人)、谷歌(裁员12,000 人)和戴尔(裁员 6,650 人)的大量员工被辞退。国内以互联网大厂为代表同样也开启了一波裁员潮。

戴尔:2月6日,戴尔宣布裁员 6,650 人,占员工总数的 5%。据悉,截至2022年1月28日,戴尔总共拥有约13.3万名员工,其中约三分之一在美国。戴尔此举与亚马逊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一系列美国科技公司一致,这些公司今年已经裁员数千人甚至上万人,以应对高通胀和利率上升造成的需求低迷。

事实上,戴尔此前已经推出了削减成本的举措,如暂停招聘和限制旅行,以应对疫情后个人电脑销售的大幅下滑,因为个人电脑销售占该公司收入的一半以上。但戴尔公司联席首席运营官杰夫·克拉克(Jeff Clarke)在给员工的最新备忘录中写道,这些举措“已经不够了”。

英特尔:英特尔公司实施了广泛的员工减薪措施,包括管理人员及 CEO 在内的高管薪酬。其中,中层员工薪酬削减幅度为5%,副总级别为10%,高管为15%,首席执行官(CEO)降薪幅度最大,为25%。消息人士称,除了削减基本工资外,季度绩效奖金将暂停发放,养老金缴纳比例也将降低。

在宣布降薪计划前,英特尔1月26日公布的2022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2022财年第四季度英特尔实现营收140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32。

微软:近日,“微软苏州大规模裁员”传言一度网上发酵,消息称“微软苏州大裁员,赔偿N+12个月工资,股票解禁,一年社保”。据了解,网络传言的发酵已经影响到微软中国区员工的正常工作,为此,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王永东给员工发布内部邮件来进行澄清,表示并不知道有任何关闭微软苏州站点的计划。

不过,1月18日,微软曾宣布,由于经济形势不佳且客户需求变化,将于3月底前在全球裁员1万人,约占员工总数的 5%。裁员及相关变动将导致该企业2022 年第四季度收益损失12亿美元。这笔费用包括8亿美元的员工遣散费。

有知情人士表示,微软这一轮全球调整还没有具体的方案给到中国区,至于微软中国区接下来的战略也还没有明确。

谷歌:1月20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半夜宣布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1.2万人。此次计划裁员人数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6%以上,涉及公司的各大产品、功能部门、级别和区域。据了解,谷歌此番裁员一些名单是通过一种算法完成的。被解雇的人包括刚刚受到高绩效评估的员工,或者年薪50万到100万美元的高管。

在解释裁员原因时,Alphabet 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表示,过去两年,疫情推动业务增长,公司进行了大规模招聘,而如今经济形势已经产生变化。他也对裁员这一举措表达了自身的歉意,“我对此负有重大责任,我将对导致我们走到这一步的决定承担全部责任。”

IBM:1月26日,IBM加入了裁员大军,宣布将裁员约3900人。该公司发言人表示,此次裁员源于其Kyndryl的分拆和医疗健康业务的剥离,该公司将因此产生约3亿美元的费用。根据该公司最新的年报,此次裁员将使其28万的员工总数减少1.4%。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裁员的科技企业不同,IBM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亏损,反而出现了不低的涨幅。2022年全年来看,在近十年没有增长或营收下滑之后,IBM的收入在2022年连续第二年增长,同比增速为6%至605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后同比增幅高达12%。

但即便是获得了大幅增长,IBM也并没有改变裁员的计划。

阿里:阿里的裁员动作从去年上半年就开始了,早在2022年2月份,阿里在发布该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中显示净利润同比下降了75%。3月份,阿里就开始大锤一挥裁员将近30%,包括本地生活、社区电商、飞猪等业务线,据统计裁员近4375人。

这还没完,接着5月份阿里又开启第二批大裁员,5月12日阿里钉钉被曝出裁员30%,5月14日阿里旗下的全球速卖通被爆受俄乌冲突裁员近40%。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财报披露,第二季度共裁员9241人。

腾讯:去年8月17日,腾讯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里显示,腾讯员工相较于第一季度减少了5千多名,整体薪酬下降了16.8亿元。接着关于腾讯员工福利调整的新闻也开始登上热搜。据透露,公司对部分外包员工取消餐厅福利,使用食堂开始收费。

2022年12月15日,腾讯的内部员工大会上,马化腾用词格外犀利,“内部的贪腐问题真的是触目惊心”,“ 很多业务该砍就砍,不要留恋”,并且认为没有必要浪费太多精力在非核心业务。

字节跳动:字节跳动从年底至今也在裁员,预计整体优化规模约为10%,涉及多个各个业务线。据说今日头条、抖音、飞书、TikTok、商业化、Data、懂车帝等业务线已经有员工收到裁员通知。其中飞书、幸福里、住小帮等业务裁员尤为严重。从去年10月至今,飞书团队的人员规模减少了1000多人,在职人员降幅超10%。

就在今年1月4日,甚至有媒体曝出消息,因为年终奖和裁员等争议问题难以达成一致,字节跳动员工和HR当场互殴。

美团:在去年6月底,美团裁员9561人。对准旗下的生鲜业务“美团优选”也是大裁一波,先是4月20日,美团对外宣称撤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四省区业务。接着4月26日,美团突然撤销了北京美团优选的多个团购自提点,这意味着北京的团购业务宣告关闭,当时还一度引发了一波热议。

以AWS、谷歌、阿里、腾讯等为代表的头部互联网公司作为高利润的代表,近几十年来用户数和员工数增长迅速,企业规模得以迅速扩大。但像近期的这股寒气,只能追溯到千禧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了。彼时国内互联网的三座大山BAT才刚成立,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从2000年的历史最高点5048一路跌到2002年的1114,整个股市市值蒸发了三分之二。不少明星公司市值断崖式下跌甚至关门歇业,一大批程序员失业转行,只有不到一半的互联网公司苟延残喘活下来了…如今,虽然尚未报道大公司破产,但不绝于耳的裁员报道又仿佛是一场新的轮回。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

企业的成长周期

除了全球经济大环境以外,企业本身的成长周期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企业和人一样,也会经历成长周期。在早期阶段,通常在投资者的推动下,企业发展迅速。头几年的收入很容易翻一番或翻三番,这就产生了招聘需求。因此,快速增长的企业将招聘放在首位,尽可能快地吸引最优秀的工程师、营销人员和销售人员。

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增速也开始变慢,新的竞争者也开始涌入市场。

在科技互联网行业,增长严重依赖于创新。在某个时候,增长周期结束了,核心产品碰壁,那就是时候进行业务重塑,追求新的增长载体了。

几十年来,企业一直在重复这个问题。

诸如思科(2019 年、2016 年、2014 年)和微软(2017 年、2016 年、2015 年、2014 年)等大型科技公司,似乎每隔一两年就会裁员一次。他们好像在某一天“突然”意识到他们招聘得太快,或者运营管理不善,因此不得不做出所谓的“艰难的决定”,最终付出巨大的人力成本。

这种情况一直发生在科技公司身上。

是否真的需要“以裁止损”?

此次绵延数月的全球裁员危机,被业内评为20年来恶性程度最高的裁员潮,其恶性程度甚至高于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

这些大科技公司裁员的一个重要理由是“经济形势不明朗以及不确定性增加”,公司不得不进行裁员控制成本。

事实上虽然2022 年各家营收有所下跌,但总体上仍然保持了平稳,甚至部分业务略有上涨,看起来并没有到迫切需要进行大规模裁员来保障业务存活的程度。

其实,真正的源头在于——这些科技巨头在过去疫情中享受了数字化和居家办公带来的红利,进行了大量的人手增加和业务扩充。

  • 微软在过去两年员工数新增6万
  • 谷歌新增了7万
  • Meta 则是直接从疫情之前的 4 万翻倍至 2022 年的 8.7万
  • 而依赖物流服务的亚马逊则最为激进,两年时间全球全职员工数增长了8.1万,全职员工数近乎翻倍

然而随着全球疫情管控的逐渐放松、线下实体经济都开始复苏,线上服务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极速缩减。

疯狂增长的三年已经成为过去,公司营收增速却逐渐放缓,所有的一切都将矛头对准了裁员。

裁一轮还不够,有的公司准备开启第二轮裁员——裁管理层。Meta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大会上就透露,要裁撤特定岗位的管理层。

这就引出了一个大问题:当业务急剧放缓时,你真的需要裁员吗?

这一切都取决于公司前期的决策。如果你避免了招聘狂潮并缓慢而有意识地成长,那你可能只需要冻结招聘。如果情况更糟一点,你可能需要减薪或减少福利。

苹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近年来强烈反对大量增加员工人数,因此现在也不必缩减员工人数。

当裁员成为公司控制成本的选择,损害的不仅仅是员工的利益,公司本身也会受到相应的损害。裁员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可能会劝退一批投资者;公司也失去宝贵的技能,破坏创新能力;此外幸存的员工会感到不确定,进而导致工作满意度下降。一家公司通常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从裁员中“恢复过来”,甚至有些公司再也没有恢复到最初的增长状态。

被裁反而更“抢手”了?!

追踪就业水平的经济学家发现,那些“被裁”的员工似乎不难找到新工作。

根据ZipRecruiter对新员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这些被科技公司解雇员工中,约有79%在开始找工作后的三个月内找到了新工作;更有约四成只花了不到一个月就找到了新工作。此外,这些离开科技公司的员工中,约有74%留在了该行业,其他曾在科技公司工作过的人则转向了零售、金融服务和医疗保健等行业。

ZipRecruiter 首席经济学家Julia Pollak表示:“从美国整体来看,最新的数据显示,全美职位空缺数量为1030万,低于历史最高水平,但仍远远超过美国失业人数,这也为失业工人提供了机会。”

高技能的开发人员和软件工程师不会面临长期失业。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寻求技术人才的不仅仅是传统的硅谷公司,许多小公司也在努力寻找和留住技术人才。甚至“抢购”他们的还包括人工智能、电动汽车、云存储和网络安全等新领域前沿的公司。

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当下失去工作,但他们往往依旧专业能力过硬。随着这些人进入竞争更加激烈的就业市场,在他们的简历上拥有一家大型科技“前雇主”仍将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将“裁员”与“机遇”划上等号可能会被认为太过疯狂并且有悖常理。但这个行业是周期性的。随着技术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雇用技术人员的公司数量呈爆炸式增长。

因此,即使在这一波裁员浪潮中,科技工作者的选择和机会也比该行业历史上几乎任何时候都多。


  • 本站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SDNLAB立场。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SDNLAB,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转载须注明来自 SDNLAB并附上本文链接。 本站中所有编译类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编译工作遵照 CC 协议,如果有侵犯到您权益的地方,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文链接https://www.sdnlab.com/26141.html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SDNLAB君 发表于23-02-1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