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A刘鸿:5G 2C基本成功 2B开始商用

7月24日,在由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主办、SDNLAB承办的2021中国5G网络创新论坛上,GSMA大中华区技术总经理刘鸿发表题为“全球5G发展新趋势”的主题演讲。

Covid-19加速5G发展,全球共计169个5G商用网络

刘鸿指出,Covid-19疫情并未影响5G里程碑,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加速了5G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疫情中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疫情期间,连接的重要性得到凸显。远程办公、远程教育、家庭成员沟通、其他日常生活均在线化进行。医疗手段也进行了升级,可以进行远程诊断、密切跟踪。数字金融、在线购物等在线商业模式从主流成为刚需。数字化疫情防护和防疫大数据的高频率使用,进一步加速了5G的发展。

图注:在建和计划建设商用5G网络

目前全球共建设169个商用网络,生产500+款5G商用终端,产生3.4亿条5G连接。全球5G人口覆盖率15%,其中香港、科威特、卡塔尔、韩国、瑞士和美国的5G人口覆盖率已超过80%。2021-2025年运营商将投入9000亿美元建设网络,其中80%投向5G,北美、欧洲和中国的5G投资占比更高,4G连接占比将在2023年达到峰值。在5G基础设施建设中,中国5G发展举世瞩目,5G用户渗透率遥遥领先。

毫米波仍是关注热点,得到大量终端支持

刘鸿指出,在5G第一阶段的部署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毫米波成为技术关注的热点。他表示,5G 不仅仅是更快的4G 技术。5G毫米波有自己的六大技术优势和三大应用场景。六大技术优势包括频率资源丰富、带宽极大、易于波束赋形技术相结合、可实现极低时延、可支持密度小区部署、可进行高精度定位、设备集成度高等。三大应用场景有室内外交通枢纽、场馆等热点;家庭和写字楼的无线宽带接入;行业应用,特别是工业互联网。“我们想要达到毫秒级或亚毫秒级的时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速率比较高的毫米波技术实现,这样才能很好的满足工业互联网提出的时延上的要求。”刘鸿表示。

此外,毫米波在支持小区的密集部署、高精度定位、设备集成度方面都有一些自己的优势。2021年发布的智能手机中支持毫米波技术的设备将超100种,相较于去年有近10倍增长,并且支持毫米波的FWA CPEs设备也将超50种。

5G 2C基本成功 2B开始商用

5G 2C已经基本获得成功,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得以体现。5G单位比特的成本和功耗比4G低,ARPU值比4G高,业务体验比4G好,用户数和数据量快速增长,网络覆盖快速提升,终端成本快速下降,运营商更愿意用5G而不是4G来重耕原有频率,用户也愿意尽快切换到5G服务。

2020年是5G 2B的商用元年,全球超过20个行业部署5G示范应用,如煤矿、钢铁、港口、制造等,全球运营商签署了超过1000个5G行业应用合同。2021也将成为5G商用的关键节点。刘鸿指出,5GtoB要实现规模商用,不仅需要构筑好端到端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及服务流程,还需要建设生态圈,让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企业代表和专家能够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和定义场景需求、开发解决方案并实现互联互通。这些断点靠任何一方是无法解决的,需要全行业共同应对。

刘鸿表示,如果企业希望建设物理专网,从商业模式、企业个性化需求和安全角度出发,由运营商建设的5G行业专网,无论对企业运营商还是其他客户来说,都可能是最佳选择。因为,如果依靠运营商建设行业专网,运营商完全能够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规划和建设、管理和维护,并满足性能指标、可靠性指标等企业提出的各种个性化指标要求,而企业也可以通过开放接口和开放的网络能力参与网络的配置、监控管理和运行。

公有云逐渐得到运营商青睐

5G 网络具有高带宽、低时延、海量连接等特性,将加速工业互联网、物联网、AR/VR、自动驾驶等多种行业应用的发展,这也是5G技术价值最大化的所在。但在商业化部署过程中,如何在用户侧实现5G网络的技术价值,则并不是专注于连接能力建设的通信运营商的核心优势,所以需要将这些行业应用的核心模块集成到云计算平台上去,并通过云服务商的AI、云编排、机器学习等IT能力的开放加速5G行业应用的创新和落地,从而通过为传统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运营、管理、商业等领域进行数字化变革提供服务能力的过程中实现5G技术的商业化变现。5G业务的盈利模式将从流量变现转变为服务变现,通信运营商唯有通过与云服务商的深度合作才能加速这一变现进程。

刘鸿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通信运营商与公有云巨头展开合作,将5G网络与第三方的公有云进行深度融合,全球的5G行业将迎来一个开创性的转变。最近AT&T与微软Azure的合作也将给行业带来更多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 本站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SDNLAB立场。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SDNLAB,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转载须注明来自 SDNLAB并附上本文链接。 本站中所有编译类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编译工作遵照 CC 协议,如果有侵犯到您权益的地方,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文链接https://www.sdnlab.com/25136.html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kk_wu 发表于21-07-2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