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5G网络架构比较:KT与SK Telecom

本文分析了KT和SK Telecom的商业5G网络建设的现状,以及各自所追求的5G价值的差异。

1、端到端5G网络架构

5G网络在功能上可以分为5G核心网和5G RAN,也可以从移动运营商部署的地理位置分为中心云和边缘云。

韩国电信 SK电信
KT 5G网络架构:
5G核心,5G RAN和5G边缘云
(最后更新:2019.06.12)
SK Telecom 5G网络架构:
5G核心,5G RAN和5G边缘云(MEC)
(最后更新:2019.10.11)

2、边缘云的位置(边缘云具有GW-U/UPF、CU和MEC)

5G Edge是5G网络区别于4G时代的最大特点之一。5G所追求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为终端提供超低延迟,超大容量的有线光缆”。5G Edge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网络基础设施,可为电信运营商带来新的收入来源,并为用户提供不同于现有4G的新体验。

韩国电信在3月6日表示,它已在全国8个中心办事处(九老,惠化,大田,大邱,光州,釜山,济州和原州)建立了边缘云。在边缘云中,有5G Core UP(GW-U/UPF)和5G RAN CU,并且在设备附近还有移动边缘计算(MEC)服务器为5G设备执行数据处理。中央云位于九老等地,5G Core CP(GW-C/UDR,UDM,PCF,SMF,AMF等)位于中央云。

SK Telecom还宣布它已经建立了边缘云/MEC。但是,它没有透露进度。但是,从上图(来源:KT,2019年3月23日)来看,SK Telecom的边缘云分别是首尔的Sungsoo和大田的Dusan。

在5G时代,运营商网络中为了提供超低延迟和高容量服务而建立的边缘云(在距离用户很近的地方终止GTP移动会话,并提供 AR/VR、V2X和Smart x/y/z等IP服务),KT目前是是韩国最先进的。

3、5G的价值(哪个更好?单独使用5G还是5G+LTE)

在5G方面,KT强调超低延迟(ms),而SK Telecom强调速度(bps)。

KT的“仅5G”(未与LTE聚合)要慢于“ 5G + LTE聚合”(以bps为单位)。但是,KT强调,“仅5G”可以大大缩短应用程序的响应时间。 这是因为5G在UE和基站之间的空中部分具有低延迟,并且KT在8个城市建立了边缘云。

另一方面,KT认为5G + LTE聚合的延迟会降级为LTE的延迟,因为数据是通过两条路径传输的。

单独使用5G将对Web冲浪和VR等应用程序有利,而5G + LTE聚合将对诸如下载大文件的应用程序有利。

4、5G核心

4G和5G的核心网络架构(NSA:无独立,SA:独立)如下所示。 目前,两家公司都已将5G NSA商业化,预计5G SA将于明年商业化。下图中的5G NSA核心网络可以是2或3。 对于KT,它对应于3。SK Telecom和LG U +对应于2。

韩国三家移动运营商的5G NSA方案对应的是选项3,它使用EPC核心并在eNB和gNB之间提供双重连接。选项3分为3 / 3a / 3x,所有韩国运营商都采用了选项3x。

5、5G RAN(基站)

两家公司都已于2018年12月将3.5GHz 5G基站商业化,而28GHz基站尚未商业化。

5G RAN(gNB)由CU(RRC,PDCP),DU(RLC,MAC,PHY-High)和RU(PHY-Low,RF)组成。KT和SKT将CU和DU放置在自己的中心办公室,而不是基站中。RU位于基站,DU和RU通过前传网络连接,接口为eCPRI。

6、5G前传

KT的前传网络是由具有点对点拓扑的无源WDM设备构建的,在KT术语中称为“ 5G MUX”。

SK Telecom的前传网络是环形拓扑结构,韩国的COT是有源WDM设备,基站的RN是无源WDM设备。这在SK Telecom术语中称为“ 5G-PON”。

7、5G B2B服务(垂直市场,现场私人5G)

直到4G,服务和移动网络都是为个人用户(B2C)的移动电话设计服务的。

5G的技术特性与4G技术不同,它具有超高容量,超低延迟和海量连接。

5G的到来让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迎来了新的机遇。为此,韩国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下图展示了韩国运营商是如何做出这些努力的。

原文链接:
https://www.netmanias.com/en/?m=view&id=blog&no=14220


  • 本站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SDNLAB立场。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SDNLAB,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转载须注明来自 SDNLAB并附上本文链接。 本站中所有编译类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编译工作遵照 CC 协议,如果有侵犯到您权益的地方,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文链接https://www.sdnlab.com/23633.html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SDNLAB君 发表于19-10-1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