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乐平:从“随选网络”迈向“随愿网络”,网络重构是重心

在今日召开的“2019年中国SDN/NFV/AI大会”上,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发表了题为《从随选网络迈向随愿网络》的主题演讲。韦乐平认为,随选网络是网络架构重建的第一阶段标志性的应用,也是国际上唯一能够比较广泛地被接受和开始实施的一个应用,随愿网络的提出标志着网络架构的重构开始从1.0迈向2.0,进入更高级的阶段。

SDN/NFV的进展

SDN方面:SDN的主要标准和开源码基本上已经成熟可用,但是1)碎片化的程度比较严重,北向接口不统一,难以实现跨厂家协同。2)控制器南向接口不成熟,跨厂商互通不行。3)复杂性使得端到端跨厂家管理运行仍是梦想,这也是大多数运营商有大规模投入使用的原因。目前,SDN的应用步入商用化的轨道,数据中心之内和数据中心之间的SDN应用已经规模商用,三大运营商都应该快速利用5G的机遇,所有的技术都是靠应用逐渐成熟壮大落地的。

NFV方面:NFV的标准和开源码也是基本成熟可用的,而且在部分的领域已经进入商用,但是总体的进展还是不及预期,主要是因为1)利益纠葛大,产业链支持比较弱,进展比SDN要慢。2)分层解耦,复杂性增加,故障点大幅度增加,技术上存在难点,技术永远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3)当前NFV主要应用是在vEPC、vIMS和部分的vBRAS,在vIMS方面还存在一些争论。

开源:1)IT界开源进展快:社区活跃,迭代开发能力强。2)CT界开展比较慢,历史包袱重,设备多,种类多,接口多,协议多,组网复杂,再加上电信级的苛刻要求,使得压力比互联网和IT公司大很多。3)行业垄断和封闭的历史久,观念落后IT界40年,软件迭代开发能力弱。

韦乐平认为开源是整个ICT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要下决心去电信化和培育开发能力是关键。

为什么要发展随选网络?

随选网络网络是网络架构重构的标志性网络应用。SDN/NFV的出现为解决目前网络架构的复杂性、刚性要求提供了技术抓手。随选网络包括上网、组网和入云三大功能,其代表性业务包括智能随选专线、智能随选宽带。

韦乐平表示,在随选网络方面收获了如下经验和体会,1)必须技术和市场双驱动,2)SDN解决统一编排和跨域互通,NFV解决设备虚拟化和业务快速加载,一定要新老区隔,增量优先,3)智能化程度粗浅,更多依赖网络语言,无法实现业务和用户的语义。

随愿网络的诞生

孙正义曾说过,“越是迷茫,就越是要向远处看,就越是能看清洪流中的未来。”

随愿网络最早的英文叫Intent based Networking,Networking什么意思?架构在网络之上,管理那么多网络一起达到同一个目标。目前复杂的市场环境、新业务的需求和数字化转型的驱动,靠人工已经完全不可能应付,业界期望使用业务意愿作为网络和IT基础设施生命期管理的驱动因素。通过自动化的方式,把业务需求及时地转化为网络和IT基础设施的执行,实行两者之间的快速适配,实现产品真正的价值。

什么是随愿网络?随愿网络是一个跨网、跨域的高层智能联网,把意愿转化成策略,并且自动根据相应的策略在复杂的异构环境下完成跨网跨域的网络配置。IBN不是一个单点的产品,也不是一个单向技术和单个软件,而是一个端到端高层智能网络架构。IBN将嵌入组织、流程、技术涵盖所有的相关领域,呈演进式发展,从单个小的领域、局部地区或者专业领域开展。

韦乐平还指出了他眼中的随愿网络的特征,他认为随愿网络1)是独立于底层的网络技术,能够实现无人工干预、无配置脚本、无供应商锁定;2)摆脱了基于场景的烟囱式接口模型,抽象出一套有限集的原子模型,控制了接口泛滥;3)提升了网络的敏捷性、可用性和扩展性;4)减少运营维护成本;5)改进了客户体验;6)加速了网络云化的进程。

总的来说,IBN可以加速数字转型、云化进程、物联网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IBN可以看作是随选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即从目前按需、自助、弹性的网络服务向自动化闭环、意愿驱动的网络组织演变,是CTNet2025从1.0迈向2.0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就是网络架构重构。

随愿网络的两大挑战

第一,技术挑战。1)因为标准缺失和滞后,大量的私有API和CLI,阻碍了异构组件环境下的闭环自动化形成。2)需要把网络视为单一的实体,而建立跨厂家的端到端联网厉来是一个噩梦,涉及到技术和利益巨大的冲突。

第二,文化和组织流程的挑战。1)因为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网络的设计和运营方式,对于风险业务性的运营商是很大的障碍,这种文化上的障碍非常大。2)组织和流程的匹配转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技术上很清楚,但组织架构里面的功能、界面一团混乱。

总之,随愿网络一个美好的愿望,也是运营商在面对如今复杂的市场环境、技术环境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但是挑战极其巨大,既有技术上的,又有组织架构、流程文化上的。所以,随愿网络是一个远期的目标,希望到2025年能够有一个初步的成果,当然还要业界共同推进。


  • 本站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SDNLAB立场。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SDNLAB,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转载须注明来自 SDNLAB并附上本文链接。 本站中所有编译类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编译工作遵照 CC 协议,如果有侵犯到您权益的地方,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文链接https://www.sdnlab.com/23134.html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SDNLAB君 发表于19-04-1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