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亮:边缘计算赋能OICT行业融合创新的探索与思考

大家好,我是主要从事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还有IP网络超前技术的研究工作,今天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移动在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5G这些融合创新方面的思考。

我们都看到其实作为运营商八年前我们提的是ICT产业融合,我们现在看到在5G的时代在工业互联网的时代,这对运营商来讲是一个学习的维度,其实我们看到现在更多的大家在提的是IT、CT、OT这三个产业如何融合。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在ICT融合的时候更多的是CT怎么看用IT的技术把CT的网源做虚拟化,在工业互联网我们引入OT概念的时候我们就是看如何用IT和CT的技术服务于OT的行业。

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年了,我们讲工业数据化转型,各种物联网数据的采集在现场这都是IT技术的体现。实际上CT对于OT来讲是一个新的赋能的技术。我们讲CT有什么优势呢?我们的网络我们的云相对于IT系统更加可靠可管的,我们也希望用这种技术服务于我们OT最看重的稳定和操作性这样的一些诉求。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边缘计算,边缘计算在现在产业的实际情况上来看有两大主要使能的能动力,一个是来源于5G,5G从设计架构来讲,从用户面的网源下沉,在5G的系统里面由于UP的设计,使得以前不灵活的网络第一次革命性的在网络的边缘具备了本地分流的能力,也为边缘计算的业务提供了条件。

我们看广域互联网的领域,我们说工业制造、远程医疗、机器人这样的业务对时延的确定性有更高的要求,对物联网更多采集的带宽也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的网络把我们的流量尽可能在边缘进行疏导,我们的业务落地尽可能在本地进行终结,以减缓我们本地网络带宽的需求以及云计算数据处理的负担。

现在总结边缘计算主要的场景我们总结为五个方面,一个是车联网,然后是生活娱乐、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本地专网。本地专网更多是提供本地分流的专线,实际上在企业内部私有云的功能更多是专家提到的私有云真正的使用者自己去做的,可能比较特殊的边缘计算的场景,虽然叫做边缘计算但是作为运营商我们没有做计算这方面的业务,上面的场景更多的是运营商提供本地功能的同时借助优势为大家提供机房、机架、服务器甚至是全服务。

首先介绍对些我们对边缘计算概念的理解,我们对边缘计算这个词汇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总结,在运营商里面我们认为从核心往下,这一串只要是运营商管理的网络设备部署到的网络节点上面的网络结点都是边缘计算的范畴,或者在杨总的PPT是雾计算的概念可能还会延伸,我们一般不把终端设备看做是边缘计算。而在互联网领域比如说我们的BAT,他们都是把云计算的能力直接下放到终端的设备里面在边缘做边缘计算的生态。所以在IT的领域看边缘计算其实是端到端的。

我们再看我们说OICT融合,真正现场的比如说工厂这一类的垂直行业的用户他们看的边缘计算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在现场智能设备的升级,包括在工业场景我们用的PIC还有物联网设备智能的传感器在本地做一些数据的预处理。

我们更加细的看每一个节点的边缘计算有什么样的属性,公有云不用说了做了20年了非常的成熟,电信云计算是电信领域提出了比较特殊的,本身就是集成加分布的两层集中云,移动网可能是UPS这样的网源。同样都叫云计算,但是承担的是不一样的。我们看边缘计算,我们理解的边缘计算并不是聚焦我们NIS网源业务的,我们有低时延需求的行业应用,比如说工业提的VPRC虚拟化,一个PRC可以控制多个数控机床实现柔性制造类似这样的逻辑,其实他们承载更多是互联网化的应用而不是中间电信云计算我们熟悉的边缘云里面承担的网源应用。

边缘计算更加细分来讲一个是边缘云,更多的是一些X86的服务器通用化的。再往边缘接入设备这样的网关设备,下面更多的是轻量级的小的决策性的小应用。那实际上刚才也讲了,从边缘计算分为边缘云的体系以及现场及更多嵌入式的体系,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总结,这个图里面画的厂家的LOGO可能不太全,简单的一个表并不是特别的全面,边缘云更多的是Intel的生态,基本上从芯片体系到系统商集成的硬件体系可以看到是这两个比较垂直生态的关系,我们认为在边缘计算整个生态建立的过程当中,这两个方面都是要兼顾的,边缘云类似于共有云,是行业生态最重要的抓手,现场这一块是业务数据的来源,如果没有的话空建行业的生态是没有用的,反过来也是,如果没有云的生态同样是没有办法把整个的故事讲圆的。

一个现状,边缘计算刚才也讲了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怎么赋能第三方的应用,包括考虑运营商本身边缘机房现实环境的问题,怎么定制多样化的硬件,还有边缘体系,数以千计,如何实现我整个的协同调度有一些应用比如说车联网很高的联动性,这个逻辑可能10分钟在这就要到另一个边缘云了,我是调度应用还是调度流量都是要研究的。

后面讲一下针对上面叙述的几个研究点中国移动做的探索,虽然边缘计算在运营商的体系里面他的概念出来比较热的时候是以ETMAC这个组织推热的,边缘计算上面承担的业务未来一定是考虑固移两方面的需求的,现在我们的网络只存在于固定网络里面,所有的视频都是绕一圈的,当5G有了分流的能力我还需要再部署一个独立的CDN系统吗?不需要。

第二个我们看到刚才也简单的讲了,我们要边缘云的设立,还有业务采集的接入能力。我们中国移动企业历史也不长,过去我们实现了网络端到端的覆盖,那下一个十年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希望把我们的计算能力也实现端到端的覆盖,现在我们可能只有公有云集中的区域性的全国几十个,未来满足垂直行业低时延的需求我们需要部署这样的资源,打造一个真正网络计算融合的一个智能基础资源服务于我们不同的垂直行业。

第三个刚才提到了不同的边缘计算节点需要不同的硬件设备,比如说地市,对于中国移动来讲地市核心的机房里面条件还相对比较优越,可以放一个机架放一个通用的IT设备都可以满足,但是再往下看到了基站这样的机房里面只有传输设备,传输设备本身设计就比较抗造,但是我们的X86服务器是比较精贵的,所以我们需要考虑改造机房,或者把服务器做定制化的改造,这些工作已经在行业组织推动了。

第四,NFV和边缘计算的协同发展,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刚才讲了NFV也有边缘云上面跑的是网源,边缘计算上面跑的是业务,这两个怎么协同?怎么合作?怎么共用物理资源但是在管理上又尽可能提供一些开放的能力,让第三方进入里面,这是我们主要攻克的技术难题。所以中国移动现在我们推的叫平台战略,我们做边缘计算不仅仅给大家提供分流能力,也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基础边缘计算的资源平台提供不同层级的平台能力。

同样我们中国移动的思路就是怀抱一个极端开放的思路,我们的PASS平台一定是开放第三方的,我们会做精做细告诉大家我们可以给大家提供什么样的能力,不同行业我们也希望不同的合作伙伴提供他们行业的PASS提供到平台里面,大家实现一个产业的共赢。

最后讲一下边缘计算在市场这一块大家可以看到的是家庭、行业还有未来的企业,这些都经历了从瘦终端到胖终端的升级,三大运营商都在做智能网关,而且这个终端会做的越来越智能,我们也希望把这个智能做到更多边缘里面去。

最后也是我们在10月30日也开了一个中国移动和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和中国通信协会一起开了一个峰会,我们在会场也公开了一个中国移动边缘计算开放实验室,目前也是第一批邀请制的邀请了34家合作伙伴,希望未来更多的领域的合作伙伴可以加入到实验室里面共同做一些原型的认证,我们也会给大家提供一些现网试点的机会。

总结我就不讲了,谢谢。


  • 本站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SDNLAB立场。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SDNLAB,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转载须注明来自 SDNLAB并附上本文链接。 本站中所有编译类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编译工作遵照 CC 协议,如果有侵犯到您权益的地方,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文链接https://www.sdnlab.com/22705.html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SDNLAB君 发表于18-11-1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