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疲劳:为什么企业从云端迁出应用?

尽管公有云在所有行业中似乎都很火,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组织已经将其关键业务工作负载和应用从公有云中迁出到内部或私有云中部署。

Enterprise Strategy Group近期的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已经从公有云端撤回了一些工作负载,6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应用程序仍然在存储在本地。IDG和Datalink还发现,近40%的有过公有云应用经验的组织已经开始将应用程序从云端迁移到数据中心。

为什么企业开始从云端迁出工作负载和应用程序?下一代的应用程序如果不是基于云计算的,会是什么样子呢?

向云端迁移的举动

最初向公有云迁移的驱动因素是关于成本节省和保证业务敏捷性,由于现代数据中心的复杂性,数百个应用程序在数百台服务器上运行,同时还要运行数十种管理和监控工具,很多组织为此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可以通过将业务应用程序外包给公有云服务提供商来降低复杂性、成本和风险。

云服务提供商宣称迁移到云端可以降低IT成本,并提高灵活性,使企业能够快速对业务变化做出反应。云计算优先成为了中大型企业的口头禅,其中不乏有一些组织已经在向云端转型,将应用程序成功迁移到云端。

退一步海阔天空

Dropbox在2016年从AWS上撤回其应用,因为超大型公司拥有将云计算功能集成到其业务中所需的内部资源。但是大多数内部资源有限的企业对自己的云环境缺乏DIY的能力,但是为什么规模较小的组织也会将应用程序迁出云计算回到本地?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安全性和监管环境的问题,大多数公司表示应用程序在云端需要更高的持续部署和维护成本,以及无法获得有保障的业务服务水平协议(SLA)。在公有云部署一两年后,IT领导者开始进行详细的成本和性能分析,并将其公有云工作负载与其本地工作负载进行对比。

随着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看到他们部署在云端的应用与本地应用成本相差无几,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云端部署的应用成本还要高于本地环境,综合考虑到不可预测的响应时间,公有云部署关注的重点已经开始从成本节省转移到业务敏捷信息。

友商的云端业务宕机的压力

友商的云业务宕机也会给企业带来压力,造成企业从云端迁出应用程序。近来,业界已经有多起由于云服务提供商的业务中断导致企业服务中断的案例,企业开始思考将业务关键应用程序放在公有云中的可行性。其次,性能问题也是企业关注的问题。大多数云服务提供商在可用性方面提供SLA保证,但无法提供用户响应时间的SLA。即便是同一个云服务提供商,响应时间也会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企业还面临着预期和行业压力膨胀,这些因素推动企业向云端迁移。很多企业在将应用程序迁移到云端之前已经不堪重负,那么对公有云提出高水平的要求也就不足为奇。

云服务中断问题和IT领导者的云计算优先的理念产生的冲突,他们既希望能够保持对其应用程序的控制并确保安全性,但是在采用云计算的同时又不想落于人后。

未来将如何发展?

企业的领导者需要清楚地认知云计算的优势,并且决定部署在云端的应用程序以及想要保留在本地的应用程序。需要提高性能、保证严格的安全性和以更低的成本运行的业务关键应用程序不适合云计算优先的理念,应该将这样的应用程序保存在本地数据中心。部署全面的监控平台来测量本地基础设施的实时性能、健壮性和利用率,可以帮助应用程序所有者控制成本,保证性能,并更快地响应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

虽然一些组织曾经经历过云业务中断的打击,甚至有的完全放弃了进军云计算,但大多数组织仍然相信云计算将会带来巨大的优势并且确立了其云计算应用策略,公有云也成为IT组织部署服务的选择之一。

但鉴于云服务宕机的风险,目前企业纷纷采用混合云的模式来部署应用。业务关键型业务保留在本地,面向用户的公有云部署协同工作负载的应用模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这种模式能够让企业同时享有云计算和本地基础设施的优势。

业界或许会认为业务不上云是对云服务提供商的不利因素,其实不然,云计算并不是应用程序部署的最终解决方案。组织在性能、可用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和成本等方面需要考虑到所有关键应用程序工作负载的需求。

云计算不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企业不再是要么全部上云,要么完全不考虑云计算,企业现在需要综合考虑云计算和本地部署两种模式的优势,结合业务需求选择具体的业务实现模式。


  • 本站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SDNLAB立场。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SDNLAB,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转载须注明来自 SDNLAB并附上本文链接。 本站中所有编译类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编译工作遵照 CC 协议,如果有侵犯到您权益的地方,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文链接https://www.sdnlab.com/20038.html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SDNLAB君 发表于17-10-3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