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云为什么很少落地?挑战有哪些?

回顾过去几年,混合云在IT界异军突起。据许多行业分析师的观点,混合云意味着将组织软件驱动的私有云与公共云的性能、业务流程、自动化和计费功能相结合,以实现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无缝迁移工作负载。实际上,混合云很少以这样的形式落地。

事实上,公共云最近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亚马逊和微软这样的供应商宣布大幅收入增长。这些云服务提供商在其服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覆盖更多的区域,支持更加多样化的硬件,提高安全性和合规性,降低成本,提高互操作性。

在价格持续下降的同时保证服务质量,使公共云不可避免的吸引大多数组织的眼球。但对于已经有大型数据中心投资的组织来说,如何建立正确的“混合”模式的问题仍然存在。

除了处理现有的内部资源外,企业至少还有一个很好的理由想要将资源保留在本地:厂商锁定。作为IT领导者,企业对数据和业务连续性的需求迫使企业谨慎思考,企业需要对资源保留控制,并能随时根据业务需求迁移IT资源。

尽管企业对混合云有着迫切的需求,但想要顺利的促进混合云的落地,还需要克服以下的挑战:

1、不同云环境之间没有共同点

在不同环境之间的工作负载的迁移有很多用例,可能需要简单地从本地迁移到Azure,或允许使用公有云进行测试和分段以实现灵活性。然而,从不同环境的组件的构成来看,首先他们需要知道在不同的云环境如何运行以及实现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的调用。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企业和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正在寻求一个共同的标准来提供统一的用户体验,但是由于提供云服务的平台的差异,这种做法似乎永远不会实现。

2、缺乏专业知识

根据RightScale发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32%的全球云计算用户都缺乏资源和专业知识,这逐渐成为采用云计算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单一的基础设施转移到云端,IT团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尤其是他们需要更多的技能。亚马逊和OpenStack等在几年内快速演进,云计算环境变化如此之快,使得他们无休止的发展数据中心,同时还需要学习和采用不同的云环境。实施混合环境意味着试图将这些环境整合成一个单一、自动化且运行良好的环境。

此外,知识是昂贵的。如果需要解决知识和技能的差距就意味着需要聘请专业人士或云计算管理服务提供商(MSP),并且对现有的团队进行培训和教育。把握新服务投向市场的时间至关重要,因为市场的竞争不会给你机会慢慢发展。

3、互操作性的安全

上文中也有提到,企业有将关键任务的工作负载和数据保留在本地的诉求。但是,当企业从本地环境向公有云多租户环境中迁移时,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攻击。这可能并不是公有云不够安全,而是在你利用另一个环境时,会存在更多的安全漏洞。因此,在整个环境中实施最佳的安全实践,例如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以及在辅助站点上保护数据非常重要。

此外,运行高度分布的环境非常重要。安全领域的新举措正在引入更多的功能,以实现用户自动化环境(如单个应用程序层、甚至特定容器)内各个组件的安全性,最终实现更细粒度的安全、更好的弥补漏洞和应对攻击。

4、网络因素

显然,网络是处理混合或多云环境的基本要素。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倾向于假设应用程序的所有组件都非常接近,例如他们可能会认为数据库与中间层服务器非常接近。然而,每个管理员都知道两个不同环境之间的链接经常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必须在考虑到内部和外部资源之间的安全性和不同层之间的潜在延迟的情况下规划网络拓扑,成熟的云计算提供商(如亚马逊和微软)已经意识到连接的重要性,并且开发了自己的混合云网络解决方案:DirectConnect和ExpressRoute。

5、运行应用程序

一般而言,从本地向云环境的迁移不是单个服务器,而是整个应用程序堆栈的迁移。旨在支持混合环境复杂性的很多工具往往从操作角度来实现混合管理,将其解决方案集中在底层基础设施上。

协调应用程序堆栈资源的部署不仅涉及资源配置,而且基础设施只是运行应用程序的一个因素。在混合环境中运行应用程序包括用容器来实现工作负载的迁移,这意味着需要使用编排解决方案、从底层基础设施抽象应用程序、并允许其进程在每个环境中运行,这一层还应支持配置、管理、监控等功能。

在不久的将来,关于如何应对这些应用挑战,将会发生巨变。首先,将这些应用程序移动到云端,以便在并行优化应用程序时享受云的优势。此外,解决方案将开始自动优化和调整,从而减少迁移过程中的冲突。随着解决方案的应用程序变得更加容易,自动优化任务,将降低应用重写的必要性。实现简单地重构,大大减少时间,精力和金钱投资,并大大加快大云迁移。

2017年将是公有云和企业混合云部署的重要年份。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的桥梁将继续融合成一个无缝,简单,高效的企业云架构。


  • 本站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SDNLAB立场。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SDNLAB,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转载须注明来自 SDNLAB并附上本文链接。 本站中所有编译类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编译工作遵照 CC 协议,如果有侵犯到您权益的地方,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文链接https://www.sdnlab.com/19775.html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SDNLAB君 发表于17-08-2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