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首文:应用驱动万物互联

首先非常感谢联盟组委会给新华三这样一个机会。新华三很多人不是特别熟悉,现在来看应该不算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但是应该还是在整个SDN领域里做的还是相当不错的一家公司,特别在商业实践上,我们现在八千人,7200件的专利,一年200多亿的销售额,在市场中。现在在线网中运行的设备大概有四千万台。我们从2012年开始投入SDN/NFV的研发,到现在为止已经服务在中国市场,包括运营商、BAT、四大行,以及211、985几十所的高校里面都有SDN/NFV相关技术和解决方案部署。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主题是应用驱动,万物互联,更多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新华三在这些年中,针对SDN/NFV这个领域有什么样的一些想法、思路,在这个市场中如何去做商业化的落地实践。

我们首先通过这个曲线来看一下,这个曲线主要看一下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状态。大家可以看到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了,在过去十几年之间我们更多是依托于整个人口的增长来带来国家的经济或者GDP的高速增长。到2012年已经出现向下走的状态,人口就业数量在降低,靠人口拉动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远时间内该怎么去做,该怎么去变化,我们说经济可能会出现一些转型,这也符合国家的一些战略在里面。

根据IGC的报告,说到2020年的时候,大概在整个全球一千家的企业里面,大概有60%多的企业,将会把整个企业战略,包括企业IT的转型作为核心战略。它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远时间之内,整体的收入50%来自整个技术的驱动力,为什么这么去讲?如果首先来看数字经济的内涵,有两个非常关键的点需要大家关注的,一个是技术一个是应用。技术与应用之间本身是相辅相成,而且是相互驱动的状态,为什么这样来说?技术向前发展的话,我们看得到,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万物互联成为一种可能。我们看到很多的场景已经出夷入险,包括智慧城市,包括智能制造。这些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应用,应用反过来也会为创新和推进指导一些方向在里边。必然会对IT技术和能力提出一些相关的要求,大家也知道现在整个IT平台已经逐步的云化,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偎,相互并生,而且相互推动的。

新华三在整个市场商业化领域里面是走的比较快的公司,我们也看到在未来向前发展的过程里面,会看到一些趋势出现。在这里面看从网络,包括应用的角度来看,有两个非常关键的词,一个是融合,一个是规模化。首先来看一下融合,融合指云的融合,我知道包括IT云、CT云,可能也会逐步走向融合。城市云、行业云也会融合,公有云、私有云也会去融合。规模化从两个维度去看,一个应用的规模化变化,大家很清楚,包括智能手机终端的出现,包括4G技术的成熟,包括后来5G技术的标准化逐步的向前推进,应用规模呈几何形的增长,它的数量会越来越多。那么应用一方面在增长,在连接上大家看到,IOT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热点,也是IDC在整体的分析报告里说,在2020年的时候,大概有208亿左右的终端会接入到现有的网络中来,这个数量也是几何式增长的,所以规模化也是将来面临的问题。不论是应用还是接入的规模化,这是整个未来在网络自身的一些云化,都会对现有的传统网络提出一些很大的挑战。那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协同按需的问题,一个是扩展性问题,怎么解决智能性和泛载的问题。向下去讲的话,实际上两个层面上,一个就是网源的关系,一个就是网源的能力,新华三从这个维度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思路,下面给大家简单的做一个介绍,由于时间原因不会做很详细的分解。

我们来看一下在网络关系层面上,从词汇上讲是从一个连接走向另外一个连接,从传统性的连接走向真正的连接,这个真正的连接不仅仅局限在端点的连接。从维度上来讲,是分成三个维度,一个是连接、一个是流量、一个是数据。在连接的层面来讲,完成断点协同,在流量上来讲,实现调度协同,在数据层面上来讲实现控制协同,下面分三个维度来看。

在端点协同层面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趋势,这些趋势的变化来源于三个,人、应用、物。从人这个角度来讲,更多理解场景化的东西,现在大家很难感觉到场景化的不同,这个场景化的不同不是指大的场景,而是指你在整个端点接入场景下,我们可以更多的感觉到我们在接入端点的场景上已经趋同了。无论你在家里面,在办公室也好,或者在公共场合下,你在端点接入,在应用使用上是要求无差别的。你不可能说,在不同的产品下,在不同端点基础上,你的应用有不同的感受,这是我不能接受的,在整个技术向前推进的时候出现的一个新的趋势。

第二个是泛载,我讲解决规模化的问题。我们知道物联网起来了,终端数量会大幅度增长。对整个连接的数据要求会提到日程上来。

第三个应用,现在很多大流量的应用,对整个网络承载能力,包括智能性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看到VR、AR技术的成熟,我们要求网络上承载实时业务的诉求越来越大,在现有的网络上怎么去做,我们把所有的网络推翻掉也不可能,我们可能会传统的网络如何改良和优化,如何提升它的柔性和智能性,如何来保障我对整个业务的很好的智能的承载,我们要实现泛载超宽的一个感觉。任何一个维度都不是从单点上来讲的,无论从端、从网、从云,我们实现的应该是云网端一体化一个贯穿性的优化、改善和推进。华三怎么做呢?华三提出来,提高出去ONENET,ONES,我们首先看ONENET,更多强调在一张网络上能够实现多种网络元素或者多种网络模型的承载。也就是说我在一张网络上能承载传统的网络,比如说路由器、交换机这种网络,也能承载虚拟网络GESG技术的网络,也能承载现在很热的物联网络。ONES我可以整体的一套ONES系统,能够实现多种承载网络的管理,我通过立体化的ONES能够实现完整的一致性,达成一致的数据格式和一致性的运行环境。

刚才讲到的是端点协同,我们在来看一下,调度协同,也同样能看到相关的一些发展性的趋势和变化在里面。传统来看DC的话实际上流量模型是从DC到终端用户这样一个流量模型。实际DC间的跨DC的流量,实际上相对来讲并不是很多,但是目前我们仍然能看的到,这种DC间的流量模型,包括DC群的这种构建,已经现在广泛的出现,而且会成为一种 非常重要的一种趋势。那么这种流量实际上在如何实现DC群的流量重构,更多的打通CD之间的流量模型的构架。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在DC群包括CD之间流量构建的时候有很多难题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DC之间通过群的构建来实现流量的重构之后,我们能够实现全连接的宽场景的业务统一调度,在流量的调度方面上存在的技术难题也蛮多的,也需要大家共同推进和解决。

我们看一下,针对DC之间流量重构的话,新华三提出EVI的解决方案。基于DCN之间的调度的话,首先在于DC之间胡琏,形成DC群这样的前提条件。这个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几个,一个解决厂商异构问题,一个解决技术异构问题,厂商异构的问题,这里不在提,大家可能会清楚。技术异构的问题,也分成多种多样,也分成多类型,比如说基于这种传统的技术的DC,也基于SDN这种技术的DC之间如何实现比较良好的对接,或者良好数据之间的重构。即使是SDN统一技术之下,基于ONFLOW,或者说EVPN等等不同的技术之间如何实现相互之间的这种技术上的交互。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需要去解决的。

我们来看一下,华三提出来的解决方式是这样的,在控制方面,我们通过(微斯蓝)的方式,(微斯蓝)的多跳的技术来解决他们之间的这种互联。在转发层面上,我们通过BDP,EVPN这种技术,来实现数据中心的这种相互之间的连接,平滑连接和对接。也通过标准的协议来实现各厂商之间的控制器之间的对接。同时也可能通过BGPEVPN的方式,连接到另外一个数据中心的ED,边缘设备上来实现对接的技术。这仅仅解决整个DC群的构建的问题,DCI之间流量的问题,我们不能解决作为群体统一业务出口和入口的问题。大家也知道,随着云化出现更多的流量实际上向上迁移,更多应用和业务上迁移。很多相关的应用上升到云平台上,我们看的到,在众多业务上市上升云平台之后,如何保证这些DC相关的业务统一的入口和统一的出口呢?我们要构建一个Supper控制器。华三现在通过超级控制器的模式,来解决业务部署的统一入口,来实现整个全网DC群网络群的整体运维,也能够实现跨DC控制器业务流量的调度,这是通过超级控制器实现的作用。我们也看的到,在本地的数据中心也存在很多的控制器,这些控制器一方面能够实现自己本地DC高性能低时延的控制。另外也能够实现,DC之间信息的同步,目前看到基于ODL的超级控制器的整体架构。这里面我不去细讲,内容太多了。我们提供这种南向的开放架构,能够兼容多厂家的DC控制器,同时能够提供全局视图整体的运维管理和交付,也能够提供跨DC和DC内的全局的业务编排。在北向提供开放的架构,可以跟多种云平台,包括华三自己本身的云平台和第三方合作伙伴的云平台对接。

只有这个通过超级控制器,以及基于DCI的技术,实现数据中心相互流量的控制和调度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智能的,路径调优和全优化,最终达成全连接的跨场景的路径选择和调优。

第三个方面,协同控制。大家也清楚应用很多,应用很多之后实际上个性化应用越来越多了。个性化应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对安全性诉求提出越来越多,这也是未来提到我面前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一方面规模化越来越大,应用的规模包括连接的规模,越来越大。我们可能面临的就是在管理和运维以及交互上一些难题。大家很清楚,传统来做靠人的数量和质量,保证运维整体的质量和能力。但是规模到达一定程度之后,靠人我觉得可能解决不了问题,总有出现崩溃的一天,那怎么去做,需要具备比较强的编排能力。我们看一下,这种应用的个性化,对安全诉求的话是需要细分的。我们要做到三个解耦,不单纯是转化控制解耦,也包括软件的解耦,同时还包括与网络拓扑本身的解耦。新华三的技术是(微爱斯蓝),包括(塞色成)服务连的方式来实现三步解耦。我们现在能做的到比如说,我可以通过这种转发控制解耦的话,来实现这种基于某条业务需求的,安全的这种(复职,复能)。我可以通过有物理设备解耦的话,可以引入更多新的技术,比如新的这种手段,来降低整体的业务扩展的成本,所以我对于未来业务细分的话,实际上我们通过三维的解耦模式,也通过对整个业务的这种细分,也通过(微爱斯蓝)和(塞色成)的方式,来实现这种个性化业务安全的诉求的这种满足和应对。

目前看的到的是AD-net2.0方案里面提供的安全技术架构,这里面从三个层面去看,首先看到传统基于原有的OPENSTACK 提供的安全的能力的话,主要体现几块,一个就是SW防防火墙,包括NET服务几个。新华三在原有的OPestack基础之上,我们未提供类似于FW/LB/VPN服务,提供很多虚拟化NFV相关的技术在内。这些技术通过SDN(KCL)做了相对于比较完善的或者比较完整的业务调度来实现对客户,对整个应用的安全诉求的一种交付。

我们再来看一下,在整个智能管理和自动编排、智能运维层面上是老大难的问题,而且这是非常大的愿景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很多的或者非常艰难的问题,就是说怎么去在这种规模化,在应用高速发展和连接高速发展的这种状况下,如何实现对整个全局业务的把控、管理和运维。我刚才讲了传统来讲更多依推人的数量和质量。我们新华三通过两个步骤方式或者两个阶段模式实现整体的自动编排和智能运维。我们做到基于SDN的自动编排及运维。目前已经实现了从物理设备到上层业务的所有的编程能力,目前已经实现基于SDN的这种自动编排的能力。下一步我们将基于大数据的技术,来实现整个客户的或者是用户的整体网络包括业务的全局的视角和全局的场景的透视。实际上我们的愿景和目标是为用户构建一个IT的管理能力中心,来帮助客户实现真正的管理的智能化。

刚才给大家介绍的是协同的三个方面,端点、数据和流量。我们在看一下网元能力层面,我们从三个维度去讲。第一是网元能力的提升,第二是架构的完善,第三是平台的演进。更多是网元在未来过程里面,如何向前净化的过程。在能力提升在过去几年里面,更多的是以虚拟机的形式存在,用的是X86计算能力,但是它的问题,它的带宽和处理能力有一定的瓶颈。在未来两三年,LPG的出现可能会对带宽整体内核能力有比较大的提升。是不是止步不前了呢?我们说不是。下一步进入新一代可编程的处理器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低的负荷的情况下,低负荷的状态下,通过灵活定义的数据处理流程的这种能力,来大幅度提升我们在整个基础网元能力向前扩展。

在架构完善的层面上我们也分成三步看待。新华三目前实现软硬的解耦和NFV资源池化,我们已经做到头两步的目标,就是阶段一和阶段二。通过业务的云化我们未来需要利用控制平面的数据库技术基础,来完成控制平面的资源共享,最后提供更大的扩展性,也为最终客户提供低成本、高可靠、可扩展的方案。在平台演进这个层面上,可以这样来看,应用在细化过程里面,对整个SDN,整个底层网元能力的要求,也进一步功能的拆分和细化。举个例子,我们给客户提供防火墙径向,在向前走一步的情况下,我们在Docker或者原子化的这太里面,我们给用户提供一个类似(奥特棒)的SL等等,这个功能细化非常微细和微服务了。

我们在提供功能进一步拆分情况下,给客户提供资源快速的响应。是不是提供快速响应就结束了呢?也不是。我们都知道在现在这种状况下,各个厂商,包括在国内的几大运营商乃至大的客户里面,自己都在做科研编排层的开发,这些不同编排层一些相关的技术,如何实现友好的对接,如何给客户提供比较强的业务支撑能力和资源承载能力,实际上也是我们未来关注的方向和思考的。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新华三,主要是通过上层一些编排的软件,包括控制器的开发和定制来实现不同厂商包括编排层的于用户的友好对接。

刚才讲到说从整个网源能力层面上,去阐述了新华三在整个SDN/NFV技术上推进的想法和思路,我们现在在商业化落地里面,也提出了基于不同应用场景的方案,这是新华三在十几年市场耕耘过程里面所积累的最重要一点。2015年年底我们推出1.0的方案,DC的方案和(KMS)园区的方案,实际上都是基于SDN的技术,面向不同场景所开发的定制化的方案。在2015年推出方案的时候,更多强调两个层面一个是场景化,区分不同的场景。第二就是可定义,可定义是针对用户不同的需求,来进行相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研发交互。在今年又提出了AD-NET2.0,在三个原有的场景方案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丰富。大家看到有AD-MAN、AD-EC和AD-IOT。这些方案推出的话,从几个维度上实现,第一个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或持续的研发投入,第二个就是持续的技术创新,包括云网端一体化,包括LT整体一体化的OS平台。包括数据控制和流量调度等相关的技术引入等等,实际上我们逐步讲这些新的技术和新的想法融入到整个场景化开发里面,来实现最佳的商业的这样实践或者是落地。

大家现在看到就是AD-NET2.0的整体架构,这个架构和传统的架构略有差异。转我们现在目前看到,转发层不仅仅传统的路由器和交互机,或者底层的物理设备传统网络,也融入进来物联网络,也包括一些虚拟网络在里面。在转发层的话,我们与传统的转控不分离,有不同点在于,我们讲一些相关控制层面提出来,我们构建基于GESD、Manaager,Controller这么的控制层。通过两个Ceatroller之间,友好的联动和对接,能够实现在整个不同的ONET实现多种网络元素的这种接入和部署。最上面是整个应用层面,不在指的是企业自身的应用,像EROP,或者像他自己本身的办公软件,实际上抽离出来的更多是基于网络自身的衍生或者变化。最重要的是中间的编排层的构建,我们通过SENO和FO的编排层的构建,来实现从部署到诊断,到监控,到分期,到交付等等全流程这样一些,管控和运维。我们能够最终达成的是通过这个架构管理一千万台的设备,管理一千个应用,类似于管理一个应用和设备一样,作为整体化从顶层到底层打通的完整的技术架构。
通过胶片收尾来看一下,对于未来的话,整体的应用包括连接都是爆炸性的增长。传统的网络想颠覆、推倒、重来,也存在一些难度,或者不可能,更多是怎么对他进行优化和改良。我们通过SDN的方式,新华三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来满足客户在可变的环境下对整个业务,对整个应用的适应性,不管未来怎么去变,怎么去调整,客户自身的业务怎么去发生新的变化。我们都希望在未来得网络里面,以应用为主题,来驱动网络的变化,满足客户自身的这种需求。谢谢大家!


  • 本站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SDNLAB立场。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SDNLAB,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转载须注明来自 SDNLAB并附上本文链接。 本站中所有编译类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编译工作遵照 CC 协议,如果有侵犯到您权益的地方,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文链接https://www.sdnlab.com/19144.html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SDNLAB君 发表于17-04-3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