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毅:中国联通E-CORD研究和规划

大家下午好!我来自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很高兴可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联通在E-CORD项目上的工作思路、目前的进展和近期规划。

去年,联通发布了基于SDN/NFV新一代网络架构,推进网络全面转型,向云时代运营商过渡。

在系统层面,加强顶层的架构设计。这个工作关系到运营商未来自身业务管理系统与网络资源、网络配置的联动关系。也决定了网络转型的难易程度和最终效果,是转型中的关键部分。

在网络层面,提出网络节点DC化,以DC为中心构建基础网络。

服务云化,包括网络服务、ICD服务都会云化,迁移到DC当中。

最后是实践途径,提出要走开源开放之路,依托整个生态链,进行产业协同,加快专心速度。

运营商毕竟是重资产的企业,网络发展是有很大惯性的,转型难度比较大,尤其在传统业务方面。新业务和垂直行业应用SDN和NFV更容易切入。恰好互联网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面向公众的消费互联网已经趋于饱和,面向政企用户的产业互联网是未来互联网业务发展的蓝海。同时,企业应用对于运营商而言,很多时候是专网,或者是专门的解决方案,可以以点状的方式引入,对现有网络影响比较小。所以,我们把重点放在新的企业和工业互联网产业中也是自然而然的。

顺理成章,面向企业的产业互联网也就成为联通应用SDN和NFV技术的首要领域。在今年的通信展上,中国联通正式发布了基于SDN的产业互联网服务产品,以企业客户为中心,提供基于SDN的随需网络服务。

要建设产业互联网,首先要了解企业对网络的需求。我们认为企业对网络的需求与公众互联网有很大区别。一是企业会要求很强的自主服务能力和自运维能力;二是企业要求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好的服务质量;三是企业要求网络对需求变化的响应速度远高于公众业务;四是要求网络能够提供一体化的融合的服务能力。这些是我们引入SDN/NFV需要解决的问题。

联通的工作从侧重于解决需求的角度出发,希望借助SDN/NFV、云技术为用户提供更高的服务灵活性,包括业务的快速部署和调整、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为用户提供网络编排;二是更自主的业务控制能力,业务部署在云端,控制权和网络能力掌握在用户手中;三是支持更多样化的业务模式,包括支持B2B和B2C、C2C。企业用户对网络灵活性、敏捷性和云的协同程度越高,SDN/NFV在企业网的应用空间越大。

整个系统分为四层。最底层是网络的转发硬件,覆盖了传输网、骨干网、数据中心。在这之上是业务系统软件,包括云平台、VCPE、VAS等功能网端。第三层是控制系统软件,包括我们依靠的控制器、VNFM。最顶层是开放的接口,提升联通自有业务。

在这种架构下,我们向企业提供四种网络服务,包括企业的站点到站点的服务,主要侧重向企业提供二层、三层的VPN;企业到DC的服务,主要是云接入的相关服务;DC到DC的服务,基于骨干网提供可表带宽服务;最后是增值业务服务。

企业端到端的服务,需要快速建立时间,支持多种接入方式。同时,要求对骨干网的网络改动较小。这种方案比较好实施。基于这种需求,我们主要考虑采用Vxlan的方案建立overlay。要求我们对网络进行改造,要研发相关自动化功能的CPE设备,两端的CP要实时联动起来。

第二个服务是企业接入云,也解决所谓的云专线。这个方案的要求是将DC的入口设备进行相关改造,跟set联动起来,增加了对DC的协同功能,DC内部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随选网络。

第三个场景是DC之间的。跟第一个场景的主要区别在于侧重于对骨干网的改造,要求骨干网的网络能力可以按照用户需求动态选路,满足用户不同业务对网络质量和网络带宽的要求,同时可以做到快速调整。

最后一个场景是我们所说的VAS业务。要求用户能够灵活选择VAS的部署地点,可以选择就近部署,也可以部署在远端的云侧,也可以灵活调整和迁移。第二个要求是虚拟化的能力。

基于上述几个思路,联通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首先是DC的改造。联通有很多汇网的局床,非常靠近用户侧,有很充足的传输资源,很适合改造成DC。光改即将退网,有2500个机房。这些机房非常靠近用户侧,将使联通未来的业务部署有很强的优势。

改造思路就是基于CORD架构,在内部部署架构网络,承载云平台。具体承载的业务是根据就近服务的要求来实施的。最近在天津试点了企业云相关的服务,可以改造成R-CORD、E-CORD和M-CORD,也可以同时兼容三种不同的网络。通过对不同的业务进行隔离,可以动用传统资源。改造的CORD比较小,可以跟各地市现有的机房进行整合,把这些机房整合成统一的机房。在企业就近侧,可以利用就近优势部署比较高的服务。可以把空间腾出来,采用虚拟化的技术提供给公众使用,提高网络的利用率。我们也跟河南的主要厂家合作,实施了跨河南全省的大规模改造,跨了10个地市左右,组建成了两个大的资源池。

第二个工作是骨干网改造。这是今年产业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内容。联通有三张骨干网,承载公众业务的是169,承载大客户的是A网。改造内容主要是对A网的设备进行SDN化改造,部署控制器,功能就是完成L3VPN的自动业务下发。明年计划覆盖全国300多个地市。未来这个骨干网也会跟本地的IP1的承载网对接。这个平台也具备跟各个云平台的接入能力,使用户可以从企业侧直接接入到云端。

第三个工作是vCPE,把传统的具有很多功能的vCPE网源进行虚拟化,把网络功能提升到云化,用户侧部署的是一个很简单的小盒子,可以尽量降低成本,把网络功能开放出来,提供给用户自己进行运维,达到业务随选的能力。

第四个工作是在数据中心的设备层面做了基于白盒和控制器的研发。希望可以通过这种研发推动白盒交换机产业链的成熟,使运营商有更广泛的选择,大幅度降低价格。我们对白盒也提出了要求。

在现有的架构下,我们提出了基于ONOS的协同控制器。将DC网络分成两层,底层是各厂家提供的网络控制器,它的网络功能是由各厂家的ODR控制器做的,实现具体网络功能的下发。我们采用ONOS的架构,从北向对各网络厂家的控制器进行对接,能够实现整个网络统管的功能,可以实现DC内的结耦,把更多厂家的接进来,更好的体现运营商的需求。

基于我们自己研发的白盒,我们在实验室搭了一个简单的架构。在一个机架上,采用了5台白盒交换机,模拟了数据中心和程序网的架构。在服务器上跟生态圈的友商合作,部署他们的虚拟化网源,尝试进行程序网的专控分离的试点。

这是我们CORD的研究计划。2016年第三季度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场景、架构和研发计划。2017年的第二季度,UTN+A的协同层要进行业务试点。2017年的第三季度会进行纯白盒CPE单站点接入试点。2017年年底,把CP的功能全部集成进来,达到E-CORD的初始架构图。

最后是我们总结的E-CORD的痛点。一是运营商的机制跟软件研发的机制,流程的匹配性还有差距。现在的研发有一点延续以前规划的思路,是一年一做的。但是,现在软件研发的变化和调整要求非常多,阻碍了推进CORD代码开发的速度;是运营商刚刚开始转型,能力有限,在使用白盒代码和白盒设备上的经验不是特别充足,需要加强储备;三是研发的设备CORD架构与传统设备的整合;四是系统集成。我们找了很多朋友跟我们一起构建这个生态圈,最后的集成工作还是要由我们运营商自己来做,对技术要求是很高的,也是需要我们重点突破的领域。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


  • 本站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SDNLAB立场。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SDNLAB,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转载须注明来自 SDNLAB并附上本文链接。 本站中所有编译类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编译工作遵照 CC 协议,如果有侵犯到您权益的地方,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文链接https://www.sdnlab.com/18221.html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SDNLAB君 发表于16-12-0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