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和他们的SD-WAN

由于SD-WAN的发展,通过软件定义网络(SDN)在广域网上的流量分布,WAN的发展逐渐明朗化。对企业,尤其是需要使用各种接入技术来管理分支机构的企业来说,这一趋势非常重要。

关于SD-WAN与混合广域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SD-WAN可以视为启用和增强高性能混合广域网的一种方式,而混合广域网利用多种接入技术,通常是MPLS和互联网,SD-WAN通过实时策略控制、自动化过程、增强可见性和改进云/SaaS访问来优化混合接入。

从2015年诞生开始算,SD-WAN仍然相对较新,但是其发展势头很猛增长很快。Gartner预测,SD-WAN支出将从2016年的1.29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2.4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57%。在今年Gartner发布的报告中,Gartner分析师Bjarne Munch预计,截至2017年3月,共有3000个SD-WAN部署覆盖了10万个分支机构。由于这些SD-WAN的部署避免企业购买新的路由器,Gartner预测到2020年,随着SD-WAN支出的增长将导致路由器支出降低23.2%。

IDC预测的SD-WAN市场数据更加乐观,截止2017年底,SD-WAN市场的销售额将会达到11.9亿美元,到2021年将超过80亿美元。

国内外的运营商现在都争相推出SD-WAN服务,各种规模的CSP开始将眼光放到SD-WAN市场,英国电信推出了BT Agile Connect,这是一个针对大型组织的SD-WAN服务,由诺基亚的子公司Nuage提供支持。该解决方案利用SDN来确定流量穿过用户WAN的最有效的路径,优先处理大多数关键任务数据,同时还充分利用所有网络连接。

Comcast发布了基于DOCSIS 3.1的千兆网络服务配对的SD-WAN产品,Tata在2016年推出的IZO SD-WAN覆盖了130多个国家,重点是流量优先级,提升服务质量。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在今年8月份发布了注入“云网融合、网随云动”灵魂,承载在电信级骨干网上由Versa提供支持的的全球SD-WAN产品。在今年6月份,中国最大的民营电信运营商鹏博士集团,全球范围正式发布运营商级别SD-WAN(软件定义广域网)服务——鹏云SWAN,成为中国第一个提供SD-WAN服务的电信运营商。

正在向SD-WAN市场进军的运营商表示,这样做的动机主要是由用户需求驱动的。Level 3产品管理副总裁Dave Siegel表示:“用户正在进行快速的数字化迁移过程,他们需要敏捷、高效和高性能的网络解决方案如SD-WAN,以促进业务跟上业界发展的步伐。”(Level 3目前已经被CenturyLink收购。)

运营商SD-WAN将能够向用户提供诸多优势:基于网络的策略和基于性能的路由、端到端加密、用于访问公有云和SaaS应用程序的直接互联网连接、宽带的单点联系聚合和计费,以及通过中央仪表板的可见性和控制。无论接入技术活骨干网类型如何,用户都能享受SD-WAN技术带来的优势。对于广域网由分支机构DSL、有线、光纤、MPLS、LTE等设备组成的企业用户,运营商SD-WAN带来的这些优势至关重要。

Sprint业务的产品营销经理Don Briscoe表示,Sprint的用户从SD-WAN服务中获得了降低运营复杂性和成本节省的优势。他指出,企业用户的带宽每年增长30%,但预算并没有增加。这不仅仅是成本的节省,还包括简化管理、增加安全性、提高可见性、提高服务质量。

而服务提供商带来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广泛的网络可见性和降低的复杂性对CSP的用户而言是非常有帮助的。过去的SD-WAN的关注点之一是缺乏标准化,专有系统已经取代了开放的协议。目前业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组织在致力于规范SD-WAN的标准,MEF在去年就宣布在其生命周期服务编排参考架构和框架中定义SD-WAN的标准。

MEF CTO Pascal Menezes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企业需要WAN灵活性来控制成本,因为它们将应用程序迁移到云端,并且可以看到SD-WAN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选择。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并保持竞争力,服务提供商需要将SD-WAN集成到以无缝、自动化的方式提供的协调服务组合中。管理服务供应商(MSP)和SD-WAN供应商可以代表企业集中管理这一挑战并加快SD-WAN管理服务部署。”

这有助于推动SD-WAN技术的发展,并提高用户对SD-WAN的采用和理解。对运营商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下一步应该怎么办?SD-WAN会增强企业领域的现有产品吗?捆绑销售仍然是一个主要的策略?SD-WAN会不会与厂商竞争或者取代MPLS?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但不管答案如何,CSP、厂商和用户的潜在SD-WAN需求仍然引人注目。


  • 本站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SDNLAB立场。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SDNLAB,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转载须注明来自 SDNLAB并附上本文链接。 本站中所有编译类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编译工作遵照 CC 协议,如果有侵犯到您权益的地方,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文链接https://www.sdnlab.com/20072.html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SDNLAB君 发表于17-11-0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