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可供选择的SD-WAN架构

如果企业正在考虑向广域网中引入SD-WAN技术,那么首先应该掌握不同的SD-WAN架构优缺点。近年来,随着SD-WAN的热潮不断兴起,目前市场上先后有数十种产品可供企业选择,SD-WAN已经逐渐在市场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技术驱动力。

在笔者看来,SD-WAN的架构主要有3种,每一种方式都会对某些类型的公司有利,3种架构方式中最佳的方式取决于公司如何通过WAN来访问应用程序。

1、纯本地模式(On-prem-only)

纯本地模式(On-prem-only)的SD-WAN正如其名,企业需要在本地保留一个SD-WAN的盒子(其实质是一个插件路由器),在每个站点执行实时的流量监控。

与其他的架构方式不同的是,SD-WAN盒子不需要连接到云网关,它只连接到企业的其他端点。

最适合的企业类型:公司内部托管所有应用程序的公司(没有任何云应用程序),如果企业不使用云应用程序,那就不需要使用支持云计算的SD-WAN解决方案,添加云计算的启用将增加不必要的成本。一个常见的配置是为实时应用程序(如语音、视频或虚拟桌面)保持一个缩小版的MPLS网络,并且能够有效利用受SD-WAN控制的公共互联网。

优势:

  • 每月的SD-WAN云启用成本较低(甚至为0)
  • 多链路/ISP负载均衡
  • 实时流量监控,提高所有WAN应用程序的性能
  • 以更好的连接备份,提高灾难恢复(DR)

2、支持云计算的架构式(Cloud-enabled)

在支持云计算模式的SD-WAN架构中,该解决方案提供了连接到云网关(虚拟)的SD-WAN盒子,通过这种架构方式,企业可以获得纯本地模式(即实时流量监控和多链路负载均衡/故障迁移)的优势,同时还能提高云计算应用的性能和可靠性。

云网关直接与主要的云服务提供商(Office 365、AWS、Salesforce等)联网,从整体上提高云计算应用的性能。此外,如果企业互联网链路在使用云计算应用程序时发生故障,网络可以保持云会话处于活跃状态。如果企业有备用互联网链路,SD-WAN可以将云应用程序重新路由到企业的备用链路,从而有效预防会话中断。

最适合的企业类型:运行大型云计算应用程序的公司,例如Office 365,AWS,Dropbox,Azure,Salesforce等。通常的配置是使内部实时应用程序在小型MPLS网络上运行,并具有云应用程序,同时在由SD-WAN控制的互联网上运行。

优势:

  • 云网关:提高云应用的性能和应用程序的可靠性
  • 多链路/ISP负载均衡
  • 实时流量监控,提高WAN应用的性能
  • 以更好的连接备份,提高灾难恢复(DR)

3、支持云计算+骨干网的架构模式

支持云计算的SD-WAN架构在加上了骨干网之后,其性能提升到了另一个层次。支持云计算的骨干网SD-WAN架构提供了SD-WAN盒子,将企业的站点连接到SD-WAN提供商距离最近的网络节点(POP),企业的流量在SD-WAN提供商的私人、光纤、网络骨干网中传输。

当企业的WAN流量在穿过SD-WAN提供商的专用骨干网时,可以实现低延迟、低丢包率和低抖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所有网络流量的性能,特别是语音、视频和虚拟桌面等实时流量。骨干网也与主要的云应用提供商直接相连,这些应用能够提高性能和可靠性。

最适合的企业类型:运行大量实时网络应用的公司,有望彻底取消其MPLS网络并降低成本,由于担心高延迟、丢包和抖动,又不希望完全依赖公共互联网传输流量的公司。

优势:

  • 广域网流量主要通过私有骨干网传输,提高网络应用的性能,尤其是实时应用的性能
  • 云网关能够提高云应用的性能和可靠性
  • 多链路/ISP负载均衡
  • 实时流量监控,提高WAN应用的性能
  • 以更好的连接备份,提高灾难恢复(DR)

目前还没有几家公司提供这种架构模式的SD-WAN产品。

在这三种架构模式中,都存在多个变量,但是这些变量也是企业正确评估和设计一个SD-WAN解决方案所需考虑的要素。

参考链接:https://www.networkworld.com/article/3219653/sd-wan/the-3-types-of-sd-wan-architecture.html


  • 本站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SDNLAB立场。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SDNLAB,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转载须注明来自 SDNLAB并附上本文链接。 本站中所有编译类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编译工作遵照 CC 协议,如果有侵犯到您权益的地方,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文链接https://www.sdnlab.com/19780.html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SDNLAB君 发表于17-08-2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