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网络,三大运营商高层如何把脉“网络重构”?

在今天南京举行的“2017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上,三大运营商的发言亮点频出,网络重构、超级网元、SDN化改造等一系列关键词,突显了运营商在“把管道智能化”这条战略上的决心和行动。

中国电信副总经理高同庆:网络智能化有四大重要趋势

中国电信在去年已经发布了未来10年网络发展白皮书——CTNet2025,目标在于打造一个简洁、敏捷、开放、高效新型的网络,并对网络智能化提出四大趋势,这也是中国电信对于未来网络的4点重要理解:

首先是网络软件化,通过网络架构解耦、软件定义网络等,实现网络设备IT化,实现网络资源按需定制和高效运营;

其次是网络云化,通过云化实现网络转发层和控制层的分离,资源实现灵活调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进而基础设备逐渐标准化、归一化,将云延伸到终端和网络;

再次是软件开源,以开源软件为主流,降低研发门槛和设备成本,更重要的是,开源的方式也将更加有助于业界建立一个真正开放、多元的业务创新体系;

最后是开发运营一体化,基于开放的网络架构和开发运营,帮助中国电信实现敏捷开发、快速上线,用户介入、迭代运营的网络目标。

面向未来的2025年,中国电信必将网络重构,应该如何实现?中国电信借力业务生态化、网络智能化和运营智慧化。这其中,运营智慧化是中国电信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所在,树立数据思维,强化大数据应用,构建面向市场和客户的一个智能运营体系,推动运营和管理的重构。

目标1:中国电信将实现网络技术全球领先、质量业内领先、能力适度领先目标,主要针对全光网以及物联网等在内的基础网络。

目标2:在网络重构方面,预期到2020年,约有50%的政企客户、大客户的B2B主网由SDN提供,自主研发SDN控制器也会投入使用;预计到2025年,实现80%以上网络功能软件化,并可进行规模性网络服务。

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超级网元”TIC将是重构产业链生产关系的基石


中国移动在2015年就推出了NovoNet计划,希望推动传统的通信网络从现有的“以语音和数据为核心”,逐渐转型以“内容和流量为核心”的未来网络。

为了实现全新的网络架构,中国移动重新定义了一个“超级网元”——电信集成云TIC,已经联合产业伙伴研发出了产品,现阶段正在测试阶段,预计今年下半年TIC就可以设计定型。

TIC对于运营商而言至关重要,未来产业链将是“设备商+软件提供商”的模式,产业链将进一步细化,现在厂商所提的端到端的解决能力也将不再存在,这对于整个产业生态而言都是重大改变。

举个简单的例子,希望TIC这个标准化、模块化的超级网元能够顺利试验并推出,运营商就可以像使用乐高积木一样,搭建各种各样的网络架构,足够简单也足够标准化。而现有通信网络中的专有设备和各种复杂技术等,对于运营商网络的长期发展而言绝对是一场灾难。

在NovoNet中,TIC电信集成云)是核心,TIC要求网络具备标准化基础设施;模块化、可复制;模版化统一编排;规范化组网;批量自动化部署。随着IT与CT融合,未来网络将呈现“白盒设备+开放软件”的趋势。

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启动了面向NovoNet目标的试验网项目,并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四个城市进行,过段时间就会发布实验的报告和结果。

除了TIC超级网元,NovoNet还需要一个“超级大脑”——网络编排器,其在未来网络中很可能作为运营商的OSS。

中国移动在网络编排器方面实施了产业推动的新模式——拥抱开源。在2016年,中国移动联合Linux基金会等各方成立第一个中国主导的全球开源项目(Open-O),在2017年2月与ECOMP合并为ONAP统一开源项目。ONAP由中国移动和AT&T联合主导,将成为下一代OSS的创新引擎和参考平台。

中国联通副总经理邵广禄:IP承载A网SDN化今年将覆盖全国所有地市


中国联通今年将工作重点放在了5G、IoT和产业互联网3方面,面向未来网络和网络重构,中国联通将通过SDN/NFV等新技术面向IDC客户、BAT互联网企业以及智能制造企业推出产业互联网业务。

2016年9月,中国联通发布了产业互联网技术体系和产品服务,并且与多家国际运营商联合试点,同时发起了中国CORD产业联盟。

2017年1月,中国联通在广东成功开通了SD-UTN产业互联网专线。今年底,中国联通DCN网络将要覆盖全国,并上线一批云化网络和业务,充分利用SDN、NFV等升级传统通信网络,逐步实现网络的智能化。

在未来,中国联通的产业互联网将把业务开通、大数据等能力开放给第三方,联合产业链共同切入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网络宽带、QoS、时间段和价位等,真正实现DIY自助服务。

目前,中国联通正在实施IP承载A网的SDN化改造,用于构建产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希望在2017年将这张A网覆盖到全国所有地市和境外POP点,而且由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自研的SDN控制器,已经具备了跨厂家、跨设备、跨地域的网络解耦能力。


  • 本站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SDNLAB立场。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SDNLAB,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转载须注明来自 SDNLAB并附上本文链接。 本站中所有编译类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编译工作遵照 CC 协议,如果有侵犯到您权益的地方,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文链接https://www.sdnlab.com/19049.html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SDNLAB君 发表于17-04-1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