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OpenFlow没有被广泛采用?

译者简介:夏宇:现负责国内某B2C公司私有云网络,参与过OpenStack 社区 NFV项目 astara 开发 在OpenStack网络方面有4年工作经验

可操作性与可扩展性问题

OpenFlow的终端用户以及市场人员明确指出其技术问题:操作复杂,很难测试以及扩展。

这不是OpenFlow的核心技术问题,但确是其生态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像与芯片厂商以及传统的硬件厂商之间的合作还需要更加详细。大家都在吐槽目前的硬件供应商,有人说“你无法在传统硬件上实现OpenFlow”不过,很多人说很多创业公司做了很好的工作,包括很好的实现了OpenFlow,以及具备合理的可扩展性:单交换机提供100Gbps带宽。但是很多方面表明可扩展的OpenFlow还是缺失的。

这是一些OpenFlow开发人员报告的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可操作行与可扩展性问题:

标准不够完善

  • 有些硬件厂商无法修改数据包头,影响了他们在路由以及交换应用上的可用性
  • 其他的能修改L2的头,无法修改L3的包头
  • 很多硬件实现在数据包匹配上有限制 - 匹配vlan 封装的vlan报文(QinQ),MPLS标签,甚至IPv6报文

不一致的表访问与受限的接口管理

  • 一些用户报告OpenFlow1.0的实现用了TCAM解决流表匹配会导致支持流的数量受限,而且无法广泛使用。一般情况下,TCAM支持最多2K条流,但是L3或者Vlan表能够达到128K条(在受限的数据包头匹配情况下)。
  • 一些厂商不提供硬件上全部表的访问,并且强制控制器去对接他们私有的接口。这导致一些控制器(像ONOS)不得不添加一个抽象层来提供必要的映射,导致情况更加复杂,还会降低硬件设备的性能。

交换机的功能与性能不一样

  • 基于不同的硬件如NPU-based,FPGA-based,或者ASIC 实现的交换机在实现方式与性能特点上都不一样。需要权衡各个方面,灵活性,OpenFlow1.0/1.3/1.4版本的一致性,不同数量的流,不同的延迟以及包转发率下的性能。
  • 甚至不一样的交换机软件会导致同样的ASIC芯片表现出不同的OpenFlow能力。通常情况下,目前的主流硬件厂商会提供更少的功能,而白盒产品(使用同样的ASIC)能够提供更多的OpenFlow功能。
  • 采用NPU架构能够提供最大的灵活性以及最好的OpenFlow支持,但是最大总带宽只能达到300-600Gbps;采用ASIC架构能够达到1-3Tbps总带宽,但是提供有限的OpenFlow支持(尽管最新的ASIC芯片能够在达到1M路由表的情况下处理3Tbps以上流量)
  • 每个交换机提供的接口数量不同,提供的特性能力不同(特殊流量的处理方式不同)限制了其实现的可移植性,缺乏一致的性能表现使其推广困难重重
  • 当前性能限制是OpenFlow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最大限制,尽管通过选择更好的硬件平台可能能够实现L3路由以及更大的网络。

市场和品牌

OpenFlow的另外一个挑战是在当前混乱的市场中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目前最成功的开源项目Linux,是一个全球性的品牌,目前正在考虑之中。

这么做的一个最大的原因是如果终端用户想要做出自己的技术贡献,他们需要看到大量支持以及项目背后的强大动力。从对品牌认知到对这个充满信心,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部分原因是目前的网络厂商的产品相互竞争。他们大量投资花在了销售与市场上,OpenFlow需要有人推动。

号外号外,SDNLAB译者计划在火热招募中
成为译者的好处:

  • 优质的英文原材料,最直接的提升英语能力
  • 提高社区影响力,国内极具影响力的SDN交流平台
  • 最优的内容传播途径,认可才是硬道理
  • 社区福利免费拿,一手的学习资料
  • 分享推动SDN发展,提供国内新鲜的技术资料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译者?
热爱分享、热爱社区;喜爱SDN等网络创新技术;

怎样成为译者:
填写下面的表格吧,微信请阅读原文哦:http://form.mikecrm.com/ItmbOc

编译类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系对海外相关站点最新信息的翻译稿,仅供参考,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翻译质量问题请指正。


  • 本站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SDNLAB立场。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SDNLAB,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转载须注明来自 SDNLAB并附上本文链接。 本站中所有编译类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编译工作遵照 CC 协议,如果有侵犯到您权益的地方,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文链接https://www.sdnlab.com/18445.html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SDNLAB君 发表于17-01-2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