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流量的SDN最短路径转发应用

网络的转发是通信的基本功能,其完成信息在网络中传递,实现有序的数据交换。通过SDN控制器的集中控制,可以轻松实现基础的转发算法有二层MAC学习转发和基于跳数的最短路径算法。然而,网络跳数并不是决定路径优劣的唯一状态。除了跳数以外,还有带宽,时延等标准。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SDN控制器Ryu开发基于流量的最短路径转发应用。

Forwarding Algorithm

目前基于流量的路由算法基本的解决思路有两种:

(1) 首先基于跳数计算最优K条路径,然后在这些路径中选择可用带宽最大的路径。

(2) 首先基于跳数计算最优路径,归一化路径的评价分数,然后基于流量计算最优路径,归一化基于带宽的评价;设置跳数和带宽的权重,对基于跳数和带宽的评分求其加权总和;按照加权求和值降序排序,取前K条作为最优评价路径。

本文以第一种算法为例,介绍基于网络流量的最短路径转发应用开发。第二种算法基于前者的基础修改即可完成。

Network Awareness

首先我们需要编写一个网络感知应用,用于发现网络的资源,包括节点,链路,终端主机等。并根据拓扑信息计算基于条数的最短路径。开发此应用基本步骤如下:

  • 创建继承app_manager.RyuApp的应用network_awareness
  • 从topology.switches获取拓扑信息,包括交换机节点信息,链路信息
  • 使用Networkx 创建拓扑图的对象,用于存储网络拓扑
  • 使用Networkx的函数all_simple_paths(G, source, target, cutoff=None)计算K条最优路径并存储,该函数实现了Yen's algorithm

示例代码可由muzixing/ryu/network_awareness获取。

Note that: 以上的示例代码中,拓扑信息的存储并没有使用networkx,所以读者需要独立完成基于networkx的存储和算法调用部分。

Network Monitor

第二个应用是网络流量监控应用。网络流量监控应用完成网络流量的实时监控,计算出实时的流量统计数据。基于本应用的数据,可以完成转发算法的第二部分内容。示例代码可由muzixing/ryu/network_monitor获取。

为了让其他模块获取到最新的流量信息,可在Ryu中自定义事件,具体教程请查看《基于Ryu打造自定义控制器》的自定义事件部分内容。不定义事件的情况下,需要将此模块作为新模块的CONTEXT。详情可阅读《Ryu:模块间通信机制分析》的相关内容。

Forwarding Application

基于以上两个模块的数据,转发应用模块需要完成如下几个步骤,从而完成基于流量的最优路径转发。

  • 获取network awareness和network monitor的数据
  • 将network monitor的数据整合到networkx存储的网络拓扑信息中
  • 比较最短K条路径中各路径的剩余带宽,选择最优路径,剩余路径为备份路径和逃生路径
  • 基于路径信息,安装流表项

整合流量信息代码示例代码如下, 其中,link2port为链路信息,bw_dict为network monitor模块的流量数据。

获取最短K条路径函数示例代码如下所示。

基于流量的最优路径比较算法示例代码如下所示:

安装流表项函数示例代码如下:

读者可以基于muzixing/ryu/shortest_route的代码进行修改。该代码是初始版本,质量欠佳,但是可以成功运行。

Note that: 以上的代码均为示例代码,不可直接运行,完整版代码后续将发布。

Implementation and Test

启动network_awareness, network_monitor,和写好的forwarding模块,再启动一个简单拓扑连接到控制器Ryu。拓扑中,h1, h2到h39有两条路径:[1,2,4]和[1,3,4]。每条链路的最大带宽为500Mbits/s。然后xterm到h1, h2 和还h39,并在h39之上启动iperf服务端程序。先启动h1上的iperf客户端程序,向h39打流,等一个Monitor模块的周期之后,启动h2的iperf客户端程序,向h39打流。此操作的原因在于需要等待控制器获取流量信息和计算出最优路径。测试截图如下图所示。

上图左上为控制器的显示,路径选择了[1,2,4]和[1,3,4]。右侧的数据为h1的流量信息,左下为h2的流量信息,可以发现h1和h2各自独占一条路径,都打满了500Mbits。实验成功。

Conclusion

本文介绍了在Ryu控制器中开发基于流量的最优转发的流程。不过内容仅仅涉及了解决思路,实际工程代码的发布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文中提到的第二种算法的解决方法与本文举例类似,仅需加上归一化数据,求加权求和评分步骤就可以完成新解决方案的工作。希望本文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帮助。
作者简介:
李呈,2014/09-至今,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未来网络理论与应用实验室(FNL实验室)攻读硕士研究生。


  • 本站原创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SDNLAB立场。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均属SDNLAB,欢迎大家转发分享。但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媒体(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以及微信公众号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进行使用,转载须注明来自 SDNLAB并附上本文链接。 本站中所有编译类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编译工作遵照 CC 协议,如果有侵犯到您权益的地方,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文链接https://www.sdnlab.com/15140.html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条评论

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李呈 发表于15-12-02
3